□ 王楠
祖父故去已近三十载,他的音容笑貌在我记忆中虽有些模糊,却仍有零星片段顽强地留存着,如同老屋窗棂上经年未拭的尘痕。这些琐碎平凡的回忆,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浮现,瞬间叩击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令人喉头哽咽,暖流翻涌,不胜唏嘘。
对多数人而言,六岁前的往事早已消散如烟,我却是个例外。残存的童年记忆碎片,竟都与祖父紧紧相连。记得他用那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稳稳地端着小碗,结实有力的双腿将我轻轻夹在他膝间,一筷一筷耐心地喂着白面条。那不见半点油星菜蔬的白面条于我如同酷刑,我紧咬牙关,小脑袋拼命摇晃奋力抵抗。祖父浑浊的眼中满是困惑与不解,这精心耕作、粒粒皆辛苦方得入口的细粮,怎会被懵懂的孙儿视若砒霜?大家长... |
文苑 石条上流去的光阴
2025-08-01 |
|
|
□ 薛嘉琪
时光荏苒,转眼间入职即将一年,作为新人记者,同时也是一位新扬中人,我总在想:那些能钻进读者心里的新闻,到底该怎么写?作为刚摸到新闻门槛的新人,我曾以为“好报道”要靠亮眼的标题、深刻的分析,直到最近一个月通过“扫街”不断走进扬中真正有烟火气的地方,慢慢打磨出来的稿件像一阵带着泥土气的风,吹散了我心里的迷雾——原来打动人心的密码,藏在最朴素的细节里。
在报道深夜直击生猪屠宰场的新闻时,让我想起第一次跑食品线时的手足无措。当时总想着挖“大新闻”,却忽略了最基础的细节。但这篇报道不一样,它没说什么宏大的产业规划,就跟着生猪从入场开始“闯关”... |
文苑 细节里的光
2025-07-31 |
|
□ 倪昌国
进入夏季,高考、中考过后,很多家长就焦急地等待成绩公布。“考后经济”也迅速升温,旅游、购物等等。由此,我不禁想起刚恢复高考时的情景。
我是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调入刚组建的重点中学扬中县中学的。我担任文科班的班主任,教高二语文。县中统招班(全县统一招生)4个班,是高一,当时高中二年制。我教的这个班是原来招收的三茅及周边地区的学生,基础比较差。1979年高考,应届生录取的仅几个人,基本是中专(当时高考可以报考中师等中专学校)。第二年我仍然教高二文科班语文,当班主任。这一届学生是全县统招的,基础比较好,学习也努力,所以考取高校的相当多,有考取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的等等。... |
文苑 早期的高考补习班
2025-07-31 |
|
□ 王 尧
凌晨三点的城市在沉睡,农批市场却灯火通明。我先一步抵达市场,便先将无人机升空——镜头下的市场宛如镶嵌在漆黑夜幕中的璀璨岛屿,内部灯火灼灼,外围被川流不息的车灯织成流动星河,忙碌的商户与采购者身影共同织就了一幅庞大而生动的黎明前画卷。
不久后,我与张欢、陈龙汇合,深入这片不眠之地。
水果区榴莲飘香,老板热情邀我们现场“开盲盒”。老板递来刚开的榴莲。我接过时还嘀咕“大半夜吃这个,减肥计划又要滞后了”。可果肉入口,望着周围商户边干活边说笑,忽然懂了:半夜探访烟火气,本就该随性些。这口榴莲,可真香!
蔬菜批发区,山东菜贩王文亮一家四口正麻利地理着沾露水的青菜。&ld... |
文苑 农批市场里的烟火气
2025-07-31 |
|
□ 张梦娇
接到这组餐厨垃圾减量的数据时,我第一反应是:这数字太“硬”了。8689吨到5116吨,三年减了三成多,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少扔点”。但如果只写政策、写制度,读者多半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城市治理的智慧,从来不该是冷冰冰的条文,得让它长在生活里,才能让人真的懂。所以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找部门开会,不查厚厚的台账报表,就去追那些和“餐厨垃圾”最亲的人。
收运师傅王强是第一个目标。我想,垃圾少没少,他的车最清楚。初见他时,本想问问“工作流程改了啥”,结果他擦方向盘的认真劲儿,还有那句“现在两趟还松快”,比任何流程说明都实在。特别是他指窗外... |
文苑 从车辙到餐盘 读懂一座城的“减”法智慧
2025-07-30 |
|
作者:周志华 |
文苑 《松竹图》
2025-07-30 |
|
□ 张欢
提到写评论,不少同志可能眉头一皱——构思开头、提炼论点、收束结尾,既费心神又难出新意。不过此次接到全会评论任务,我反而卸下了往日的“思想包袱”。契机何在?正值苏超联赛激战正酣,绿茵场上的战术博弈、团队协作与拼搏呐喊,瞬间点燃了我的灵感火花——能否将扬中的发展进程比作一场扣人心弦的足球赛?我决心进行尝试,力求让政策解读“动”起来,让发展故事“燃”起来,赋予评论更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传统的评论写作易落入“阐述概念-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框架,行文难免略显板滞。这一次,我进行了新尝试。
巧布“意象阵”,让战略“活&rdq... |
文苑 苏超哨响 文思飞扬
2025-07-29 |
|
|
□ 金国其
八十霜华凝画卷,
青门六秩深耕。
一园瓜瓞系民生。
枝间藏智慧,
垄上起雷声。
曾领千农寻富路,
讲坛犹播新耕。
勋章叠叠映心诚。
今朝书里事,
岁岁话收成。 |
文苑 临江仙·贺孙六生先生
2025-07-29 |
|
□ 董泽江
坝柳西风瑟瑟轻,与孙席地数星星。
问爷何日牛郎渡?呓语咕咕梦天庭。 |
文苑 夏 夜
2025-07-29 |
|
□ 胡 俊
32年前,央视有一档家喻户晓的节目叫《东方时空》,其中的《生活空间》子栏目品牌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的理念至今深入人心,可谓“一句顶万句”。我们从6月中旬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扬中地名记》,就是靠故事支撑,靠故事引人,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带大家了解扬中地名的来历。这个系列已出了四集,从《“扬中”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到《一条流传着康熙皇帝传说的新坝大港》,从《三茅的前世今生》到《“老郎”非郎,而是不肯搬走的旧时光》,短片把枯燥的地名变成了活生生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每个地名其实都承载着扬中人的记忆和情感。
巧思布局:从“讲... |
文苑 扬中人的“记忆存折”
2025-07-28 |
|
□ 朱锦才
前不久上海办事,周五抵达,夹住周六、周日两天闲暇,信步走进孙中山故居及周公馆,观之感之记之。
参观孙中山故居
从上海瑞金医院出东门到思南路,北拐即到香山路孙中山故居。当年这里是法租界,名莫利爱路29号,今为香山路7号。100多年前,孙中山和宋庆龄就住在这。
寓所不大,一个小院,2层小楼。虽然,当年楼主已逝,但小楼依然保留着原貌。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伟大的革命理想,使孙中山和宋庆龄走到了一起。1915年9月底,孙中山与前妻卢慕贞协议离婚。同年10月25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东京订约结婚。是年,孙中山49岁,宋庆龄22岁。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生活是甜蜜而充实的,他们相依相伴、相携相助。
1918年6月,... |
文苑 上海闲情寄
2025-07-28 |
|
□ 陆 尊
解放后,渔民翻身做了主人。据老干部黄克强介绍,1954年扬中遭受特大洪灾,这年扬中鲥鱼产量不下50万斤,仅三 氵 窅一个港口两个捕捞组(江西、湖北各一个组)签订合同捕捞鲥鱼是10万斤,结果收购就有13万斤之多,全部调上海南市水产公司。其次就是1958年,全县收购11万多斤鲥鱼,调往上海的有9万多斤,还有调往南京、常州、镇江等地,近90%以上是调出,地方供应10%左右。1959年4月27日《新华社》曾发表扬中县新坝捕捞站晒鱼网的图片,附文中写道:每天捕捞鲜鲥鱼2000斤,最高日产量达到6000斤。同年7月19日《人民日报》,2版一张扬中县新坝渔民捕获鲥鱼、包装外运的图文,看着高高的鲥鱼堆,真实地反映了扬中渔业的这段高光时刻。随着... |
文苑 扬中鲥鱼史话
2025-07-28 |
|
□ 陆尊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23日)《大公报》刊载署名野中的文章《扬中鲥鱼》,如下。
江苏省扬中县,是四面皆水,扬子江下游的一个江中沙洲,居民因生长在这优美天生的鱼米之乡,所以每年他们靠着造物者恩赐,放下锄即去张网,丢下网即去耕种的缘故,他们对于田园的乐趣,要比都市的人强得多了。而况他们尚怀着许多突奇的希望与企图呢?我们可以拿一种动物来说明扬中县乡人突奇的希望与企图罢:正当杨柳与桃花告诉人春已来到的时候,这正是扬中县里渔人,来预祝他们一年丰收的预兆!这预兆的象征物,是拿江南特产的鲥鱼来做准则的,这所以如此的原因是这样的:“相传在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有一次在清明节前,捕得了数尾他们素不... |
文苑 扬中鲥鱼史话
2025-07-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