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亚利
校园里的石榴花又炸开了,红得像奶奶灶膛里窜出的火苗。老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石榴树,小时候,我总爱蹲在花树下看,看花瓣落进青砖缝里,看蚂蚁拖着花瓣碎屑往墙根爬……想着想着,我打开手机,趁着假期,订了一张回家的票。
这是一趟从南到北的大巴,乘客们仿佛都认识,明明目的地不一样,可还是能熟起来。后座的奶奶让邻座的大叔提醒她,到哪里哪里下车,说她不知道,儿子刚打电话给司机了,她怕自己坐过了,胡渣满脸的大叔一口答应,他们就这样打开了话匣子。奶奶介绍着她的家族,大叔及旁边的人也在听着,说着,笑着,没人嫌吵。司机叔叔照顾着一个初中生,给他买了粽子,让他在哪里哪里下车。这一路,破天荒没睡着... |
文苑 在榴花绽放的时候
2025-10-30 |
|
| □ 张作民
重阳已近自斟茶,云雁横空客念家。
人老西风催白发,蝶愁寒露湿黄花。
茱萸错落鸿归远,篱菊参差燕去斜。
佳节登高留晚照,思乡游子在天涯。 |
文苑 重阳节
2025-10-30 |
|
| □ 郭履新
金秋颂党恩,银发享安康。
专家讲健康,领导谈希望。
日子紧着过,节约好风尚。
九九又重阳,竹篱金菊黄。
清香蜂蝶舞,翁媪鬓颜霜。
送爽秋风劲,健身庭院量。
烹茶围榻坐,落笔赋诗章。
体健是财富,幸福万年长。 |
文苑 重阳节抒怀
2025-10-30 |
|
| □ 朱玉海
寒露为霜顺自然,凭栏遥望碧云天。
苍山历历丹枫醉,远水悠悠北雁迁。
雅菊花前无俗客。苍松树下响清泉。
登楼把酒重阳庆,秉笔沉思对素笺。 |
文苑 咏乙巳重阳
2025-10-30 |
|
| □ 范选华
陈寅恪先生著作等身,国学大师为一代名妓柳如是做传,乃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之举。
在未读《柳如是别传》之前,我无法理解,陈寅恪在顽疾缠身、双目失明且腿脚不便的特殊年代,以口述的形式请助手黄萱完成这部巨作,是怎样的心境?翻开这80多万字的长篇巨制,走进陈寅恪这部耗时最长、篇幅最大、酝酿最久的呕心沥血之作,我才读懂大师的心,“高楼冥想独徘徊,歌哭无端纸一堆。天壤久销奇女气,江官谁省暮年哀”。
1641年,23岁的柳如是,嫁给了59岁的钱谦益。钱谦益娶柳如是,社会上议论纷纷。
新婚前夜,他俩许下这样的诺言:
“你不怕我出生青楼,辱没门楣?”“我不怕!”。
“你不怕庭院... |
文苑 万世红颜应如是
2025-10-29 |
|
| □ 刘干
长江之畔的扬中三茅街道兴华村,藏着一座与“人杰地灵”紧紧缠绕的桥——状元桥。这片始于120多年前的板儿沙沃土,因一座小桥的故事,让“崇文重教”的种子在江风里扎下了根,也让“状元”的意涵,从古代科举的桂冠,变成了滋养一方人才的精神符号。
故事要从兴华村的“根”说起。如今的三星圩,最早叫 “三姓圩”,是江南李、朱、陈三姓人家踏江而来、围垦造田的起点。后来戴、郑、潘、刘等姓氏相继迁入,圩田从“三姓”到“三星”“高照”,名字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更藏着村民们 “抱团兴家”的默契。为了方便生活、滋... |
文苑 状元桥的传说
2025-10-29 |
|
| □ 范继平
《路是这样走通的》是镇江市作协副主席钱俊梅与扬中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孙蔚斌的合作成果。前些时候,孙蔚斌送来出版社的样书,我专心致志地看了一遍。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原先名为《通灵于飞》,后来两位作者经过认真思考,书名改定为《路是这样走通的》。
此书名一旦确定,我认为它已然向读者宣告了某种成功。然而真正震撼人心的,从来不是终点处的鲜花与掌声,而是那些在无路之处硬生生踏出血路的足迹。正如《平凡的世界》所展现的,这部报告文学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作品的肤浅叙事,正在于它没有回避前行路上的荆棘密布,反而将困境转化为一种美学体验,将挣扎升华为一种精神仪式。在遍地都是“成功学”快餐的时代,这部作... |
文苑 在荆棘中辟路
2025-10-28 |
|
| □ 何美娟
雨落、风起、叶缤飞
在这空旷的寂寥里
你独自绽放
丝丝缕缕的香
在鼻尖萦绕
昨晚错过的那些花
会有别人去珍惜
不必活在遗憾里
花谢花会再开
春去春会来
不要问今夜里的这朵
她,是否孤独
因为黑夜已是她的全部
不需要星月驻足
有没有陪伴其实都一样
因为她注定是匆匆过客
就像这风
你,永远抓不住
就像你来或不来
我的原野,早已习惯了荒芜 |
文苑 不问孤独
2025-10-28 |
|
|
|
|
10月25日,“镇超”揭幕战扬中队与镇江高新区队打响,扬中拍客们用相机记录下赛场内外精彩瞬间。
本版摄影 吉战顺 祝红卫 鄂启桂 宦荣 |
文苑 “足”够精彩 “足”够沸腾
2025-10-27 |
|
| □ 高 飞
从埃及的尼罗河到中国的黄浦江,跨越万里远涉重洋,具有七、八千年历史的两个文明古国以展览的方式展开对话。
从扬子江心的小岛到繁华都市的上海博物馆,舟车劳顿暑热难耐,怀揣对古老文明的热爱与向往,观后我有一种欣悦和沉醉。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把埃及文物搬到中国人的家门口展出,本来就是一种绝妙的创意,据传这个展览收入七个亿,这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能量!
为了看展览,八月中旬我提前一周预订门票,只有收展的最后一天零点到六点的门票,其他时段已经一票难求。在晨曦初露的时候我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走进去就走进了古代埃及的世界,大开眼界。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撼,唯有不停地拍照,以期永远的记忆。
... |
文苑 来自尼罗河的呼唤
2025-10-24 |
|
| 树犹如此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作者:白先勇
书籍简介:
面对人世的诸多悲欢离合、生死无常后,白先勇感叹道:“拥有的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所有的成熟都是从失去开始。”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或怀人忆旧,或自述过往,或抒情感怀,或谈文论艺,虽然写的是个人记忆,根子里其实写的是历史。留在白先勇童年记忆底片里的是上海“后的一抹繁华”,而“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漫长过程闪回的是二十世纪中国人历史的流变沧桑。
发现燕然山铭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辛德勇
书籍简介:
2017年七八月间,中蒙联合考察队实地踏勘,确定了蒙古国杭爱山一带的一处摩崖石刻系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 |
文苑 好书推荐
2025-10-24 |
|
| □ 倪昌国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奇怪,这是什么题目?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是甲骨文,然后是钟鼎文,直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也统一了文字,为“篆文”。到了汉朝,逐渐为“隶书”所取代,就接近现代的文字了。至于楷书、草书,是写法不同。而“书圣”王羲之与“骚圣”屈原、“赋圣”司马相如、“史圣”司马迁等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又重新发表了新版,标志着我国的语... |
文苑 人从众
2025-10-24 |
|
| □ 范选华
最近心血来潮,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写了几篇关于扬中方言的趣谈。那天去吃牛肉汤,店家端上来时,一股浓烈的芫荽气息扑面而来。老婆戏谑:“这芫荽扬中话怎么说?”“不就是香菜吗?!”典型的答非所问,但也没错。
芫荽,扬中人习惯叫它“香菜”。儿时的我对这有股“臭臭虫”味的菜一直十分抗拒。分明是味臭如蝽,为何还谓之为香?
其实,办大事吃“八大碗”的年代,芫荽在扬中的酒桌台子上算是“稀客”。冷盘上桌,变蛋、花生米、炝黄瓜清清爽爽,撒点小葱已是多余。脚瓜汤、萝卜汤、海带汤、肚肺汤也很少见到芫荽的身影,大蒜叶子倒是随处可见的“标配&rdquo... |
文苑 芫 荽
2025-10-2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