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夜游新安江 下一条:苏超哨响 文思飞扬
扬中鲥鱼史话
(下)
  2025-07-28

□ 陆 尊

解放后,渔民翻身做了主人。据老干部黄克强介绍,1954年扬中遭受特大洪灾,这年扬中鲥鱼产量不下50万斤,仅三 氵 窅一个港口两个捕捞组(江西、湖北各一个组)签订合同捕捞鲥鱼是10万斤,结果收购就有13万斤之多,全部调上海南市水产公司。其次就是1958年,全县收购11万多斤鲥鱼,调往上海的有9万多斤,还有调往南京、常州、镇江等地,近90%以上是调出,地方供应10%左右。1959年4月27日《新华社》曾发表扬中县新坝捕捞站晒鱼网的图片,附文中写道:每天捕捞鲜鲥鱼2000斤,最高日产量达到6000斤。同年7月19日《人民日报》,2版一张扬中县新坝渔民捕获鲥鱼、包装外运的图文,看着高高的鲥鱼堆,真实地反映了扬中渔业的这段高光时刻。随着长江船只不断增多,长江水源受到污染,因此,鲥鱼(各种鱼类)受到影响,产量年年下降。据统计年报记载,自1966年到1980年,商业收购鲥鱼463400斤,平均年收购量为31000斤。直至1983年5月5日,扬中仍捕到长江鲥鱼,当天《镇江市报》文章介绍:扬中捕获第一网鲥鱼,扬中县渔业社昨天开始下网捕鲥鱼,凌晨四时,已捕三尾鲥鱼,最大的三斤半,这三条鱼将送往南京。1985年《扬中县志》记录捕捞了2600斤,1986年100斤,1987年上半年17尾34斤,6月1日起禁止捕捞鲥鱼三年。1987年《扬中县土壤志》中有一幅当年渔业社渔民长江捕捞鲥鱼的照片,当年留下来的影像太少太珍贵了,几乎成了扬中捕捞鲥鱼的绝唱。

据《扬中渔业社发展史》载:1953年扬中成立互助组,专业捕捞包括鲥鱼的长江鱼类。1955年下半年成立渔业生产合作社:即新坝区刘家港渔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熊玉发;新坝区戚家港渔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文必章;三茅区马家港(何家港)渔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孙协太;三茅区二墩港渔业生产合作社,负责人陈富洪;幸福区东来桥渔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958年成立高级社,成立四个捕捞站:新坝捕捞站、丰裕捕捞站、三跃捕捞站、幸福捕捞站。1962年~1968年成立扬中县江洲渔业生产合作社。1968年~1977年期间,改为扬中县渔业生产合作社革命委员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为:扬中县渔业社。

扬中市档案馆馆藏的二份1960年扬中县商业局对鲥鱼的定价:收购价为0.65元每斤,销售价0.73元每斤,品质不分花、白、红鳃,一律为统货价。1981年一级红鳃2斤以上收购价为1.69元,零售价2.2元。八十年代自由市场开放后,从1983年至1985年上市鲥鱼,价格上扬。之后几年,随着鲥鱼越来越少,价格也越来越高。

鲥鱼十分珍惜自己的鳞片,鱼网一触到它的鳞,它就不动了,故苏东坡称它为“惜鳞鱼”。明朝的闲散文人张岱也是吃鲥鱼专家,他讲“鲥鱼其味美在皮鳞之交,故食不去鳞”。鲥鱼的鳞下含有丰富的脂肪,烹调时不要去鳞,肉质会更加肥嫩。

民国时期,扬中三茅街有:民国春、万花楼、双乐园、一枝春、永和等知名饭店。解放后,公私合营一些饭店后成为集体性质,1958年创建了第一个国营饭店——扬中饭店,其它知名饭店有绿扬饭店、群乐饭店等,鲥鱼也始终是招牌菜。当年各饭店烧鲥鱼的有陈正贵、戴同富、王渊根、陶小平、周长顺、蒋开和等名厨。

扬中人有自己的独特鲥鱼烹饪方法,主要有清蒸和红烧两种,还能制作十多种名菜佳肴,皆为扬中名菜,口味各有特色。清蒸鲥鱼色泽清爽,肥嫩鲜美,爽口不腻。先将鲥鱼洗净后劈成两半,关键不去鳞待用,将鱼放入沸水中焯去腥味,沥干水分,放入盘中用咸肉、春笋、冬菇及真豆油覆盖鱼腹,再加入盐、丹阳黄酒、糖、葱、姜和高汤等(不用酱油),用旺火上笼蒸15分钟即成。红烧方法与烹饪其它鱼类似。

鲥鱼在我的少年时代虽然见过,却鲜有机会品尝到。八十年代初,鲥鱼已经是稀罕之物了,姐夫的父亲亲自去江边购得2斤左右鲥鱼一条,送给亲家母烹饪。我母亲按听说的清蒸方法,依葫芦画瓢般将蒸好的鲥鱼端上桌,只记得满屋飘香,印象最深的还是鳞片和鱼一样鲜美,这是我对鲥鱼最深也是最后的记忆。

鲥鱼不仅美味,更是在外扬中人抹不去的乡愁记忆,扬中籍旅居印尼的世界级书法家凌云超先生,七十年代在回忆家乡的文章中写道:“鲥鱼有一特征,即洗烹之时,不除鱼鳞,鳞内含有油质,清蒸比红烧更肥美,因鳞油于蒸发之时,易于浸注于鱼肉,而增加美味,食时有固定香味,尤以鱼脯部分,入口既鲜嫩,又极肥滑,今香港、新加坡、雅加达之京沪菜馆亦有供应,惜冰藏较久,时鲜之味已减。总之,此乃全世界独无仅有,又各具风味的特产。抑亦江阴镇江及无锡常州苏州方面人士之特有曰福也。虽然“食在广州”,亦只山珍海错,名不虚传,但格限于地域,其食谱必无此鲜也,质之老饕食家,能不引为憾事,日后而有亲临一尝之意向者乎?”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现在的餐宴上已经完全看不到长江鲥鱼这道名菜了,好在扬中“江之源”、“嘴皇帝”等处近年养殖的美洲鲥,最大可能地培育出接近长江鲥鱼的口感。愿长江鲥鱼,如飞燕归巢,有朝一日,重现长江,使国人萦绕心头的鲥鱼美味,再次让唇齿留香。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902036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7828675 本月:352821 今天:14449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