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松竹图》 下一条:石条上流去的光阴
细节里的光
  2025-07-31

□ 薛嘉琪

时光荏苒,转眼间入职即将一年,作为新人记者,同时也是一位新扬中人,我总在想:那些能钻进读者心里的新闻,到底该怎么写?作为刚摸到新闻门槛的新人,我曾以为“好报道”要靠亮眼的标题、深刻的分析,直到最近一个月通过“扫街”不断走进扬中真正有烟火气的地方,慢慢打磨出来的稿件像一阵带着泥土气的风,吹散了我心里的迷雾——原来打动人心的密码,藏在最朴素的细节里。

在报道深夜直击生猪屠宰场的新闻时,让我想起第一次跑食品线时的手足无措。当时总想着挖“大新闻”,却忽略了最基础的细节。但这篇报道不一样,它没说什么宏大的产业规划,就跟着生猪从入场开始“闯关”:喷淋装置喷出的温水如何让猪群安静,分割车间的低温如何锁住新鲜,甚至记下了工人说的“温度高了细菌容易繁殖”。这些细节让我突然明白,读者关心的“食品安全”,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凌晨三点的冷链车、兽医手中的检疫工具里。原来,把专业的流程拆成读者能看懂的“闯关步骤”,比罗列数据更有说服力。

在屠宰场采访的同时还有意外收获,我发现了一名年轻的屠宰工,这让我对人物采访有了新认识。以前总觉得采访要找“有故事的人”,却忘了平凡岗位上的坚守本身就是故事。文中的年轻人,身形清瘦却每天处理几百头猪,稿件记下了他手上的厚茧,被同事打趣“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过往,还有那句“靠自己双手挣钱,比啥都强”。这让我想起第一次采访环卫工人时,总追问“有没有感人的事迹”,却没注意到他扫落叶时手腕转动的弧度,擦汗时袖口磨出的毛边。原来,人物的光芒不在豪言壮语里,而在那些带着生活气息的细节中——就像这位年轻人,他的青春答案,写在每一次精准下刀的动作里。

在学习“村干部的步数”系列报道中,我逐渐领悟到村干部的日常,是藏在一双双沾满泥土的胶鞋里,也藏在手机里存着的几十户村民电话里,这些都是之前去基层时采访被忽略的瞬间。我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看着他手机计步器从几千跳到几万,当时只当是个普通数字,却没细想每一步踏过的田埂、每一次停在农户院门口的驻足。直到亲眼见他为了修水渠,在烈日下往返丈量2000步;为了拓宽村道,挨家挨户敲门协调走了5000步;帮农户套葡萄时,蹲在藤蔓间挪出12358步——这些具体的步数,像一串沉甸甸的钥匙,打开了“为民服务”的真实模样。这让我反思,以前写基层新闻总爱提炼“工作成效”,却忘了蹲下来看他们裤脚的泥点有多厚,记事本上的字迹被汗水洇开了多少处。原来,把一天的轨迹拆成一个个带着温度的片段,让读者跟着脚步感受那份忙碌,比任何总结都更能触动人。

做为新扬中人,我也开始探寻小岛的各个地方,去寻找新闻,发现新闻。在金苇桥的便民疏导点采访时,我就记了两个摊贩的话:一个说“自己家种的菜,吃不了就来这卖”,另一个说“这边人多,老百姓买菜方便”。这些带着烟火气的句子,比任何“治理经验”都鲜活。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写社区新闻时,总想着提炼“创新做法”,却没蹲在路边看看摊贩怎么摆菜,居民怎么挑拣。原来,城市管理的温度,不在文件里,而在允许菜农摆摊的那条线里,在居民买到新鲜蔬菜的笑容里。

这些新闻报道像一面镜子,照出我过去采访中的不足:总想着“写出深度”,却忘了“贴近生活”;总追求“意义重大”,却忽略了“细节动人”。其实,好的新闻不用刻意拔高,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的日常,把话筒递给那些认真生活的人,记下他们的动作、话语、甚至一个细微的表情,自然能让读者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温度。未来的路还长,我想多些耐心,少些浮躁,把这些感悟装进采访本,跟着那些平凡又认真的人,慢慢写出有烟火气的故事。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9020362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7828678 本月:352824 今天:14449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