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夏 夜 下一条:细节里的光
从车辙到餐盘 读懂一座城的“减”法智慧
  2025-07-30

□ 张梦娇

接到这组餐厨垃圾减量的数据时,我第一反应是:这数字太“硬”了。8689吨到5116吨,三年减了三成多,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少扔点”。但如果只写政策、写制度,读者多半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城市治理的智慧,从来不该是冷冰冰的条文,得让它长在生活里,才能让人真的懂。所以一开始就打定主意:不找部门开会,不查厚厚的台账报表,就去追那些和“餐厨垃圾”最亲的人。

收运师傅王强是第一个目标。我想,垃圾少没少,他的车最清楚。初见他时,本想问问“工作流程改了啥”,结果他擦方向盘的认真劲儿,还有那句“现在两趟还松快”,比任何流程说明都实在。特别是他指窗外小餐馆的样子,突然让我明白:车辙印里藏着的,是整座城的生活节奏在变。后来翻他的记录本,2019年的5.8吨和现在的2.3吨,红笔圈住的不只是数字,是五年里一天天攒出来的变化——这些“笨办法”记下来的细节,比任何分析报告都有说服力。

机关食堂的采访,是想看看“公共领域”怎么做。毕竟食堂是集中消费的地方,最能体现“规则引导”的力量。但去了才发现,打动我的不是“规定”,是“小调整”。小倪本子上“少订20斤青菜”的记录,厨师长腌的萝卜皮,还有那把小一圈的勺子——这些都不是“命令”,是“琢磨”出来的巧劲。“不够再添,绝不浪费”,这话听着普通,却藏着对人的尊重:不强迫你少吃,只帮你吃好。后来小倪说“光盘率涨了15%,是吃得巧了”,突然让我抓住了核心:所谓“治理”,不是把人管得死死的,是帮大家找到“不浪费也能过得好”的门道。

蒋侠燕的小餐馆是个意外。本来想去街边随机找家店,结果碰上河豚季,店里满座,她那亮嗓门一喊,我就知道“有料”。98元的套餐端上来时,我突然懂了她的聪明:不是让客人“将就”,是让“不浪费”变得舒服。客人接话“这样才舒坦”,这些话比任何宣传语都管用。原来“节约”不是苦行僧式的委屈,是把日子过明白的通透——这层意思,必须让读者看见,不然大家会觉得“减量”是种负担。

去社区找张珍女阿姨,是想看看最普通的居民怎么想。城管小戴天天守在清洁屋,阿姨说“扔垃圾都不好意思多带点”,这话特别真实。没有谁被罚款,没有谁被批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点“不好意思”,慢慢攒成了习惯。城市的温度,不就藏在这些你帮我、我体谅你的细碎里吗?

最后去餐厨处理终端,其实是想给这些故事找个“归宿”。看着机器把厨余变成肥料,突然觉得这一路的采访串成了一个圈:王强的车辙记录着源头的变化,食堂的勺子调整着消费的节奏,餐馆的套餐引导着观念的转变,阿姨的菜篮藏着日常的自觉,最后汇入终端,变成滋养土地的养分。这哪是“减法”?分明是一场温柔的循环——我们减去的是浪费,增加的是对生活的认真。 写的时候总在想,要让读者在字里看见自己。可能是单位食堂那把小勺子,可能是家附近餐馆的套餐,可能是扔垃圾时犹豫的那一下。这些碎片拼起来,就是“城市智慧”的模样:它不在报告里,在王强的记录本上,在小倪的手机对比图里,在蒋侠燕的围裙油星上,在张珍女阿姨提的黄瓜上。说到底,这篇稿子想讲的从来不是“垃圾少了多少”,而是“我们怎么把日子过得更明白”。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9020521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7828840 本月:352986 今天:14466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