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俊
32年前,央视有一档家喻户晓的节目叫《东方时空》,其中的《生活空间》子栏目品牌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的理念至今深入人心,可谓“一句顶万句”。我们从6月中旬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扬中地名记》,就是靠故事支撑,靠故事引人,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带大家了解扬中地名的来历。这个系列已出了四集,从《“扬中”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到《一条流传着康熙皇帝传说的新坝大港》,从《三茅的前世今生》到《“老郎”非郎,而是不肯搬走的旧时光》,短片把枯燥的地名变成了活生生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每个地名其实都承载着扬中人的记忆和情感。
巧思布局:从“讲地名”到“讲故事”
《扬中地名记》讲的不只是地名,讲的更多的是地名中你所不知道的故事,每期切口精巧,立意深远,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洞,以“小地名”撬动“大历史”。比如,“溯源”扬中得名奠定根基,“传说”新坝大港增添奇幻色彩,“人物”三茅后人传递济世温情,“革命”老郎街书写红色热血。
每集3~5分钟遵循黄金叙事法则:悬念开场钩住眼球(如三茅的锡剧唱腔、老郎街的童谣),核心故事精彩呈现(融合史料、传说、实景、访谈),起承转合间,既传播了信息,又寄托了情感。
精心制作:镜头叙事与AI赋能的有机融合
既然把《扬中地名记》当做纪录片来做,那么我们就要秉持“镜头会说话”的真谛,融合AI讲好老故事:比如,特写镜头铭刻沧桑的石柱砖瓦,写意镜头叙说流淌的江水,写实镜头呈现旗袍女孩漫步老郎街……光影交错间的镜头语言如诗如画,无声胜有声。加之AI赋能,激活尘封历史: 康熙斩龙传说、三间草房到三茅烟火市井、老郎街抗战场景的再现,让过去无法呈现的画面一下子化为可观可感的影像,原来,历史也能一瞬间让人触手可及。
情感共鸣:复活的是地名,激活的是乡愁
深挖“烟火气”,讲好百姓身边事:从老街居民讲述到文史学者口述,从实景拍摄到史料演示,从方言元素到特色民谣,让地名活起来,也让乡愁留下来:老郎夫妇的善良、茅氏兄弟的仁心、日军暴行下的民众反抗……普通人的欢喜、坚韧与智慧都在接地气的“人”的故事中。四期节目在微扬中视频号浏览量稳定破万(最高3.5万),转发、点赞踊跃,其中《“老郎”非郎》转发量达到了712,对于一个六分多钟的片子来说实属不易。同时,评论区里有本地观众深情的回忆,也有外地观众表达的向往,这或许是源于地名故事所承载的精神内核。
做了《扬中地名记》才知道,地名不是地图上的两字而已,而是集聚扬中人的智慧。我们拍《扬中地名记》好比给老房子拍照——现在不拍,等老人们走了、老房子拆了,或许啥都没了。我们不是在拍风景片,而是把扬中人的老故事存进“时间银行”:现在存好,将来还能翻出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