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尊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4月23日)《大公报》刊载署名野中的文章《扬中鲥鱼》,如下。
江苏省扬中县,是四面皆水,扬子江下游的一个江中沙洲,居民因生长在这优美天生的鱼米之乡,所以每年他们靠着造物者恩赐,放下锄即去张网,丢下网即去耕种的缘故,他们对于田园的乐趣,要比都市的人强得多了。而况他们尚怀着许多突奇的希望与企图呢?我们可以拿一种动物来说明扬中县乡人突奇的希望与企图罢:正当杨柳与桃花告诉人春已来到的时候,这正是扬中县里渔人,来预祝他们一年丰收的预兆!这预兆的象征物,是拿江南特产的鲥鱼来做准则的,这所以如此的原因是这样的:“相传在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有一次在清明节前,捕得了数尾他们素不相识的一种鱼,就是现在的鲥鱼!就拿去请教年长的。年长不知道,再去请教有学识的,有学识是博诵过群书,所以他知道这鱼是只一年来一次,稀少而鲜美的名叫‘鲥鱼’。渔人觉得这东西,不是他们平民所最先享受的,他们就敲着金锣,去送给他们一县人最心服的父母官县长大人,县长因为他们如此的敬重他,他就赏给了二十两银子作谢金。如此每年据旧规,凡有渔人捕得第一次发现的鲥鱼,敲着锣到县府,都是照旧规领赏办理。”相传至今,不过是在银数上两的单位,现在改为元的单位而已。自从那年发现鲥鱼以后,扬中县的乡人一年比一年收成好,一年富裕一年,在他们的信仰上,觉得这是天赐的,因为大家都叫那捕得鲥鱼受赏的人,去买一份香烛,做几样菜,烧一份黄表,去拜谢天,因为天是把饭人吃的,至今仍相传如此的。这不是他们一种奇突的希望与企图吗!若论起鲥鱼,可谓是一时的美餚了,江南诸省的特产。自刀鱼过市以后,便是鲥鱼接踵而至,它的好处:第一,在鱼鳞的下面含蓄多量油脂。第二,肉多。第三,其味之清正鲜美。可以说凡长江所产各鱼皆所不及。故新鲜鲥鱼以清煎为佳,次则红烧亦可。我们在此春暖宜人的时候,慢品佳酿,细嚼鲥鱼鳞,亦可谓人生之乐事也。兹引前人对鲥之作从作结束云:“提携穿槿叶,柔软簇水丝,鲠应除箭镞,芼待着薑芽,采石怀鱼笡,严滩隐钓师,轻盈纤比玉,明脆净于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20日)《社会日报》又曾刊登作者为绥之的《忆扬中鲥》:“废历三月,是桃花红艳的季节,也是鲥鱼肥美的时候。说起鲥鱼,使我忆起扬中之鲥鱼来,当我旅居扬中的一年,我是曾饱餐鲥鱼的秀味的,尤其鲥鱼的隽味,是在含有多量油脂鱼鳞,和含有丰富的脂肪质的鱼肚,清腴鲜美的肉还在其次,而扬中正是考究这方面吃法的。鲥鱼是江南唯一美品,凡扬子江中所产的鱼,没有一种能比得上牠的;扬中,便是特产这鲥鱼的名地啊!这个扬子江下流的沙洲——扬中,鲥鱼便是产生在这沙洲的三角地带。说也奇怪,在扬中的东南西三角形江中,是鲥鱼的繁殖的区域,而扬中的北面江中,鲥鱼就稀少起来了。”
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扬中的渔民们便划着渔舟,张着渔网,忙于捕鲥鱼了。也许,这鲥鱼也像桃花一样的命薄,因为当桃花谢了的时候,鲥鱼也就由肥美而落了市,而逊了味,而少了起来。所以渔民们于立夏前后,也都丢了渔网下田耕植去了。
据《扬中县志》载:沿江7处渔场:刘戚港、马家港、二墩子港、三 氵 窅港、东来桥捕鲥鱼较多。因鲥鱼离水即死,其时区分红腮鱼、花腮鱼、白腮鱼、黑腮鱼四种,其一最为新鲜,其二略次于一,其三是劣货,其四已变质,谓之:“红花先生,白腮民,黑腮鲥鱼狗不闻”。我县渔民来自四面八方,在旧社会分帮派,有湖北帮、江西帮、苏州帮、邵伯帮等,在帮派中又分大帮、小帮,大帮渔民船多,产量高,小帮鱼船少、产量小。在捕捞鲥鱼季节,渔民捕到首条鲥鱼,甚为欢喜,并烧香嗑头,然后由帮主将首条鱼用红纸包封,露出头,尾向牙行(鱼行佬),报喜讨偿“喜钱”。新坝牙行行主有杨怀德、佘明华,也有向邻县江都三江营牙行行主王祥和、丹徒大港牙行行主仲朋生报喜。行主接报后,给喜钱又叫“红封”。牙行老板要看行主大小,大帮主赏喜钱多,小帮主则少于大帮主。首条鲥鱼,大帮主都要得到赏2~3石米,小帮主是6斗至1石米,牙行老板再将首条鲥鱼向地方名流报喜讨封,所得赏钱若干,与渔民帮主无关。头条鲥鱼到二、三条鱼,谓之“头报”“二报”“三报”,此三条鱼不卖、不吃,直到变质抛弃。其次,在鲥鱼季节,牙行老板对渔民要“打红”,又名“挂红”,即规定渔民捕捞到100尾鲥鱼打第一道红”,到200尾打“第二道红”。所谓“打红”,就是用大红布结花在渔上挂彩、放鞭炮,给喜钱。牙行老板此举目的是要渔民多捕鱼。多向牙行交售。牙行老板可多赚钱。旧社会渔民生产水域一般都是帮头和牙行控制的。好的生产水域段由帮头抢去,牙行与帮头勾结,渔民捕捞生产所获不得自卖。收鱼虾当天不告诉价格,十天出一个码子,大秤进小秤出,渔民得到牙行卖出鱼钱的50%,还有50%给牙行和帮头上了腰包。所以叫“鱼半段”,弄得渔民吃不饱穿不暖,叫苦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