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指尖上的中式浪漫 下一条:这张周末餐饮消费图鉴请收下
中国农民丰收节 乡村振兴的甜蜜点
  2025-09-23

  

 

孙金保

道路“焕新颜”  村民走上“幸福路”

 

我今年81岁了,咱们经开区的三跃老街,就是我从小到大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三跃老街,西起G523国道,东至兴城村东北侧,全长有1200米。以前这一片可是三跃最热闹的地方,周边住着差不多600户人家,3000人左右,还有学校、企业,日常买菜办事,走几步路便能开始一天的生活。

作为双跃村前10组的原村民组长,我每天在三跃老街上走过不知多少回。可随着时间推移,老街也老了——路窄坑多、房屋年久失修,管道破损,大家骑车出门都得格外小心,更别说晚上散步、轿车会车了。这条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道路急需进行全面的提升改造。

2024年初,村里开党员和村民组长大会,讲乡村振兴、讲老街改造,我听着就觉得这事关每家每户。后来村两委一次次来老街走访,也到我们村民小组听取建议。我作为组长,把大伙对修路、清河道、改善环境的期盼都反映了上去。最后村里定下了拓宽道路、改造污水管网、三跃港环境整治一起干的方案,我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

改造光有计划不够,还得有资金。村里发起募捐,党员带头,我们村组也积极响应。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不少老百姓都自愿出钱,最后光群众捐款就筹了15万元。村两委还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整合集体收入,联系了电网、水务、电信这些单位反复协调线路问题。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也更加有了干劲。

如今,老街彻底变了样——新铺的柏油路又宽又平,道路两边还做了绿化,三跃港两岸打了石桩,河水清了,健身广场宽敞整洁。我每天从这走过,再也不用踮着脚避水坑,晚上路灯亮堂,出门安全又方便。

(记者 杨蝶飞 整理)

 

朱广顺

甜日子是干出来的

 

我是在村里住了一辈子的老营房人,说起咱村这几年的变化,我这心里啊,甜滋滋。

以前村里房子高矮不齐,小路坑坑洼洼。现在居民点统一规划的小楼整整齐齐,家家户户门口都修了小花坛,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样样到位。清晨推开窗,花香伴着鸟鸣,日子别提多舒坦了。

最让我骄傲的是这两年村里新打造的三馆、两园、一厅。上个月,镇江的外甥来村里玩,在民俗馆看到那架老耕犁,我就跟他讲,当年我就是靠它种地谋生的。知青馆里的煤油灯、旧草鞋,更是让我们想起父辈当年编草鞋、度难关的岁月。这些老物件啊,都是咱村的根。

不光村子变美了,地里的收成也越来越。你瞧,村东头的稻鸭共作基地,鸭群在田里游来游去,既能捕虫又能施肥,形成了绿色循环种养模式。种植户们都说,现在一亩地能多收百来斤,鸭子还能卖钱,算下来亩均增收一千多元。此外,村里打造的校外劳动基地,已成为众多学生研学实践的热门选择,孩子们在这里下地劳作、体验农事,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

作为党小组组长,我和村里的老党员们还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参与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和环境维护。这两年,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将排水沟改造成景观渠,渠边绿植依依,吸引不少城里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我每天早晨都去健身步道散步,闻着花香,心里特别舒坦。

如今的营房可谓各美其美:东边种植基地规模连片,西边文化场馆串珠成线;夜晚的文化广场上,乡亲们伴着音乐跳广场舞,一派祥和热闹。别看我74岁了,现在每天巡逻、锻炼、帮助邻里,比年轻时还有劲!

有人问我乡村振兴靠啥?我说,靠的不是喊口号,靠的是咱们党员群众的齐心协力,是用实干拼出来的。看着村里一天天变好,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记者 徐岚 整理)

 

吴永胜

民生“小变化”攒出日子“大甜蜜”

 

作为土生土长的丰乐桥村人,我对脚下这条修得平平整整的彩虹路印象深刻。以前啊,这就是条普通的老水泥路,用了很多年了,车来车往的也把路面压得裂了缝,晚上散步多少有点磕磕绊绊的。如今,崭新的柏油路面上画着红、黄、蓝三色的标线,远远望去像一道彩虹,村里彩虹路的名字就这么被村民们叫开了,也成了村里的网红路。每到傍晚,我饭后都沿着这条路散步,路上的村民也是络绎不绝,成了村里一道风景线。

路修好了,桥也跟着焕新。沿着彩虹路往村委会走,就能看到村委会旁的新桥,不仅重新加固了桥体,还换上了结实的护栏,栏杆上挂着红色的救生圈。不光这座桥,东六组那座石桥、河边的便民桥,这两年都修过了。再往前走走,那边一片场地原来是村里闲置场地,现在也盘活了,租给了宏创船舶科技公司,这笔钱成了我们村里的民生基金。去年修了这条彩虹路,今年又新修缮了两座桥,还为多座桥梁更换栏杆、刷漆,就连新华小区健身广场的器材,也是用民生基金更新的。

物质生活变好了,我们的精神生活也跟着了起来。以前农闲的时候,大家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一起拉拉家常,现在不一样了,健身器材旁满是锻炼的人,广场舞的音乐一响起,我有时候也跟着扭起来。最热闹的要数文化下乡的时候,放电影的车子一停稳,我就先来占位置,银幕一拉,两三百人围着看,上次刚放了智取猛虎山,我到现在还对当时热闹的场景记忆犹新。要是赶上唱黄梅戏、锡剧,戏台一搭,戏曲一唱,戏台前更是坐得满满当当。

现在日子不光过得舒坦,还越来越有滋味,这才是我们农村人该过的好日子!

(记者 孙华丽 邹文倩 整理)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1857067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68663742 本月:2503754 今天:43850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