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们看看我们金婚时的照片,老头子那时候还是很帅的。”黄美芳边说边在柜子里翻找,身旁的丈夫王高银默不作声,却如影随形。他熟练地帮妻子扶起堆叠的书本,方便她翻找相册,动作自然得仿佛演练过千百次。翻开泛黄的相册,在黄美芳的娓娓道来中,一段跨越65年的爱情故事缓缓铺展。
故事的起点,是1960年农历八月十六。“结婚前我俩从没见过面,结婚当天他还在船上没回来,就我一个人,和邻居、家人吃了顿饭,就算是把婚结了。”黄美芳摩挲着婚后的第一张合照,语气里带着岁月沉淀后的平和。
那年,19岁的黄美芳嫁给了23岁的王高银。没有彩礼,没有仪式,甚至新婚当天,作为家中老大、在航运公司上班的王高银因出差未能到场。直到婚后第三天,这对新婚夫妻才迎来第一次见面。
“她年轻的时候吃了太多苦,我让着她是应该的。”一直默默听着老伴儿讲话的王高银,目光始终追随着妻子,她起身时他也跟着起身,她坐下时他便一同坐下。他回忆,刚结婚时家里条件艰苦,连做被子的棉花都是向亲戚借的,直到快过年时,才把欠的棉花和钱还清。
婚后,王高银继续在外奔波,黄美芳则留在家中。结婚5年里,他们陆续有了三个孩子。在黄美芳的操持下,1964年,这个小家庭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草房子。
谈及婚姻长久的秘诀,黄美芳笑呵呵地掩嘴:“两个人在一起要有心,不要吵架。”不善言辞的王高银也难得地袒露心迹:“她人好,不嫌我穷,我就要一直对她好。”
如今,两位老人已相伴走过65年。每天早上,王高银会陪着妻子去菜田里打理菜园;黄美芳想去卖菜,他就骑上三轮车送她去兴隆菜市场再回家。从菜市场回来后,王高银便包揽了所有家务——煮早饭、洗衣、打扫卫生,样样不落。“体力活都是他干,其他的我来。”黄美芳笑着说,家里的菜园也是如此分工,王高银负责翻土,她负责播种。家里大小事,往往是黄美芳“指挥”,王高银“实施”,默契十足。
“自我记事起,就没见过爸妈高声说过一句话,他们相互扶持的相处模式,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姊妹三个。”女儿王惠琴说。不久前,黄美芳中暑去医院急救,大家都劝王高银在急救室外等候,可平时默不作声的他却坚持要守在妻子面前,一刻不离地看着她。“爸爸是发自内心地疼妈妈,平时有好吃的,也总是第一个想到她。”
65载春秋流转,从一无所有到相濡以沫,黄美芳与王高银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写满了细水长流的温柔与坚守。
(丁冯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