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秀林
岁月悠悠,时光的长河缓缓流淌,在历史的浩瀚画卷中,一把小小的扇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记忆,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变迁。
童年的夏日,骄阳似火,日光炽热。茂密的树冠间,蝉儿不知疲倦地鼓噪着,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宛如永不停歇的夏日乐章。在那个尚未通电的年代,电风扇于农村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奢想。人们纷纷寻得竹园、树荫等避暑佳处,手中的扇子便成了对抗酷暑的“利器”。
那时候的夏天,人们常说的一段歌谣:“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有人问我借,等到八月中。”轻轻摇动扇子,虽能掀起丝丝凉意,却难以抵挡暑热的侵袭。若想求得更大的风,就得用力挥动,不一会儿,手臂便酸痛不已。
往昔的扇子皆由匠人精心手工打造,每一把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匠心,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有宽大的芭蕉扇、质朴的蒲扇、精巧的竹扇、素雅的麦草扇、华丽的鹅毛扇,还有可收可展的折扇。
制作扇子的材料丰富多样,既有纸张、丝绸,也有竹篾、蒲草、丝瓜草、小麦秸秆等。过去,江岛农村里灵巧的姑娘和聪明的小伙会选取粗细均匀,且颜色相近的小麦草上端一节,编织成麦草扇。从扇柄到扇身皆由小麦草编成,其造型别致、使用轻便,深受人们喜爱。不同时代的扇子,不仅是夏日纳凉的实用工具,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在漫长光阴的沉淀中,扇子早已超越了单纯遮阳纳凉的实用功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成为社会文化的生动缩影。它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性别特征、职业特点与文化品味。
早在周代,障扇便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制:“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通过扇子的数量与规格,清晰界定着不同阶层的尊卑秩序。团扇,素来与温婉女子相伴,在轻柔摇曳间,尽显女性的柔美风情,有时更化作传递情愫的定情信物;折扇,则成为男子彰显身份与风度的象征。此外,不同职业的人,使用扇子的方式也各有讲究:文人雅士执扇轻摇,尽显儒雅;习武之人习惯用扇轻拍腹部,英气十足;朴实的农民,则常以扇驱汗,扇背成了最常用的部位。
浙江诸暨等西施故乡,“麦草扇定情”的传说深入人心。西施以身边麦草、翠竹、彩丝制成扇子赠予范蠡,体现深情,因质朴的民间气息在民众中广泛流传。这也让扇子承载的情感文化更加鲜活生动,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美好故事。
戏曲舞蹈表演中,扇文化魅力独特。羽扇象征智谋,如诸葛亮手持羽扇尽显运筹帷幄;团扇适配闺阁,《西厢记》红娘扑蝶的场景生动展现少女情态;宫扇彰显威严,多用于帝王仪仗;折扇依人物身份分白折扇与书画折扇。演员通过抖扇、转扇、抛扇等动作,细腻传递人物多样情感。扇子不仅是身份标识,更承载文化传承,在经典戏剧中展现深厚艺术价值。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风扇、空调等制冷设备走进千家万户,扇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大幅降低。然而,它并未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扇子在当代焕发多元新生:作为广告载体,简易小圆扇印上图案标语,兼具实用与宣传功能;在文创领域,古风折扇融合非遗工艺与现代设计,推出限量潮品;艺术展览中,扇面绘画突破传统题材,新锐艺术家以创新技法赋予其新貌。
这一把小小的扇子,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时代变迁中不断传承与创新。它不仅承载着悠悠岁月的记忆,更彰显着中华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于碰撞中升华的无穷魅力,成为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文化符号,在历史的舞台上继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