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持续高温,不少市民反映,天气预报显示气温在三十四五度,但走在户外却感觉热的像40多度。这种实际感受与预报数值的明显差距,引发了一些市民对气象部门是否“刻意压低”高温预报的疑问。对此,市气象部门表示,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故意压低数据。
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谢添解释,市民在天气预报中看到的气温数值,是在严格遵循全球统一标准的环境下测得的。“天气预报所指的温度,是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百叶箱中测得的空气温度。”谢添介绍,这个百叶箱必须设置在草坪上,周围开阔,无高大建筑或树木遮挡阳光和通风。这一由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标准测量方法,确保了全球各地气温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那么,为何在高温天里,市民常常感觉实际体感远超预报温度,甚至有人实测路面温度高达40℃以上?谢添告诉记者,在百叶箱中所测得的预报气温与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存在差异,主要受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强度、城市“热岛效应”,以及个人着装颜色、体质和心情等多重因素影响。“直接影响体感温度的核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比如高温高湿会阻碍人体汗液蒸发,产生强烈闷热感;风速增大可加速体表散热,降低体感温度;而阳光直射会使体感温度比阴凉处高4至6℃。”谢添说,正因体感温度受众多复杂且主观性较强因素的影响,其预报准确率存在一定局限,自然与标准环境下的气温预报值产生差异。
针对“刻意压低预报值”的猜测,谢添表示,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气象部门的考核评价,预报员也一直在努力提升预报精准度,不会故意压低或抬高温度数据。此外,气象部门已注意到市民对体感温度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目前中央气象台官网上已经有了全国各个城市的体感温度预报,未来我们也会进一步提高科研业务水平,通过发布穿衣指数、出行指数、运动指数等生活气象指数来弥补单纯预报气温的不足。”谢添介绍道。
(施周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