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补衣、修鞋、熨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服务,实则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刚需”,不仅解决着群众生活里的“小难题”,更藏着一座城市的“烟火气”。
走进利民疏导服务点,记者看到多个隔间按服务类型清晰划分,磨刀、补衣、修鞋、熨烫等服务分区明确。与常见服务场所不同的是,现场虽不见等候的顾客,却处处透着忙碌的痕迹。记者了解到,原来多数居民送来需要修补的衣物、鞋子后,并不急于等候取件,而是选择“寄存”后隔几日再来取回。
在缝补隔间内,店主胡女士正埋头专注缝补衣物,架子上挂着十几件“排队”等候缝补的衣服。由于缝补手艺好,价格也不高,日常衣物的开线、破洞、改型等“小麻烦”都爱找她帮忙。“现在生意不如从前啦,以前还有人来做新衣服,现在主要是中老年邻居过来修补衣物。”胡女士一边踩着缝纫机,一边轻声感慨。隔壁的“鞋包修补”隔间里,店主仲女士正打磨一只待修的皮鞋。她告诉记者,比起过去在室外搭棚摆摊的日子,如今固定场所里的工具和材料更齐全,也能满足更精细的修复需求。“以前修鞋只求耐用,几分钟就能完工。现在顾客不仅要修得结实,还要求看不出痕迹,最好能‘锦上添花’。”仲女士解释道,现在来修的多是价格不低的鞋子,顾客觉得扔了可惜,花点钱修补后还能继续穿。“便民服务点把我们集中到这里已经七年了,比在外面风吹日晒摆摊强太多。”仲女士擦拭着工具说,“这些‘小修小补’看着不起眼,却是老百姓过日子离不了的实在事。”
曾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修鞋摊、磨刀点,是城市烟火气的生动注脚,为生活增添着便利。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这些承载着生活记忆的“小修小补”摊位,却因种种原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平时不觉得,可真要找个修鞋、磨刀的地方,却发现四处难寻,那种‘需要时找不到’的无奈,成了生活里的小困扰。”而利民疏导服务点的暖心设立,为居民这份民生“刚需”送上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 邹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