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我的收藏我的梦 下一条:穿越时空的信息年代
夏日又闻“馓子”香
  2021-08-10

  □ 周树新 扬中的中老年人对“馓子”并不陌生,它既是盛夏的一种美食,又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 “馓子”是我国的传统面食,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发源于中原地区,距今约有27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寒食节吃馓子等面制油炸食品的习俗。扬中四面环江,东晋出水,宋元开始有人烟,明清时期出现大规模的移民,他们或为了寻求生存繁衍的栖息地,或为了躲避兵燹战乱的浩劫,来到史称“太平洲”的岛屿居住,带来了各地的民风民俗,“馓子”不知何时也随着移民传到了扬中。 苏东坡曾有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外地的“馓子”大多是圆形多层叠状,扬中的“馓子”却是一把把独特的瘦长苗条型。“馓子”的做法并不复杂,面粉加水和少许盐调和揉成面坯,让其发酵,然后反复揉搓。当弹拉力恰到好处时,将面团压成扁状厚1.5厘米左右,再切成条,搓成细绳状绕在双手上或绕在两根木棍上,来回抻成如筷子一般粗细均匀,长约20厘米左右的面条圈。然后放入油锅,轻轻翻动,小火慢炸成金黄色即可捞出。“馓子”干吃透酥松脆、甜中带咸、入口即化,用开水泡着吃,柔韧香软,易消化,尤其适合妇女、老人和体弱者食用。在我的记忆中,“馓子”是扬中人夏天的“宠儿”,拜访亲朋好友、看望亲戚老者大都是拎两扎外包装贴有一小块红纸的“馓子”。谁家生了孩子,“馓子”又可作为月子礼送给产妇补补身子。 小时候,当有亲朋好友带来“馓子”时,妈妈偶尔会给我们兄妹四个每人发一把解解馋,大多数是留着做菜用或招待客人。妈妈常给我们用“馓子”烧汤,绿油油、清凉凉的丝瓜配黄灿灿、软绵绵的“馓子”,那汤看了就立刻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更是满口肥香。妈妈还会用茄子烀“馓子”,出锅前再撒把韭菜花,三种食材相碰散发出的别样莱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每次我们兄妹都陡然食欲大增,吃得肚子圆圆才罢休。如果客人不是在吃饭时间来到我家,妈妈会打两个荷包蛋,泡一把“馓子”加点糖招待客人,小时候去亲朋好友家做客,我也曾受到过同样的礼遇。 几年前,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馓子”的身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型的食品、礼品不断出现,又因它是油炸食品,现如今吃的人已很少,“馓子”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圈,但它却承载了扬中人难忘的民俗记忆,那酥脆的口感、香咸的味道,犹如盛夏的一抹清凉。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2613626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173360 本月:2849235 今天:30748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