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从脸皮掉在地上的倒数村,到致富美名外扬的省美丽宜居乡村,群众发自内心感激当家人郭茂祥: |
他为群众小康做增量 |
|
2019-12-24 |
|
推荐人:汪宝瑜(原三茅街道友好村党委书记)
社会风评:“一个人改变了一个班子。”不管是上级还是群众,都有一致口碑。郭茂祥从企业家转型为村书记,跑省里、跑街道,下田头、访农户……他的初心,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10年,友好村与省级贫困村东风村合并。刚合并那会儿,整个村庄不仅环境脏乱差,村委会还负债累累,村干部的工资发不出来是常事。但如今的友好村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家企业、具有多元产业格局的富裕村,在群众心中,是党委书记郭茂祥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友好完成了这场华丽蝶变。
“绿”富——剑指环境顽疾,打造宜居家园
2013年,因为老书记的再三邀请,郭茂祥放下企业老板的身份,以 “新村官”的身份来到村里。9月,他全票通过当选为友好村党委书记,就这样站在了人生的新路口上,而同时,友好村也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上。那年,郭茂祥事业有成,拥有办厂15年的丰富经验,对于友好村的发展踌躇满志。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参加镇里的一个工作通报会,自己就立马“傻了眼”。
“倒数,倒数……”在那次会议上,郭茂祥感觉到自己的脸刷地掉到了地上:“会议把友好村批评了好多次,我满脑子只记得垃圾多、做得差、排倒数这些话,当时就像受了刺激,心想不做这个书记便罢,既然接手了,就一定要做好!”
会议结束后,郭茂祥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有了精准目标:在村里开展地毯式环境整治。解决生产生活用品占道乱堆乱放,垃圾乱扔,废旧收储物品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全面清理河道、修剪杂树;打扫百姓房前屋后,整治后的垃圾运出了2000车……一轮轮标准严格的环境整治带来了友好村的面目一新,也带来了亮眼的成绩:2012年村里的环境排街道倒数第二;2013年年底,环境考核一下子跃到第11名,八位一体考核第4名;此后排名长居前列。
不仅如此,郭茂祥还利用环境整治这一契机,一圩一埭一家一户跑,一边询问清楚了目前村里遗留的历史问题,一边拉近了群众与村干部的距离。“他带着小本子跑到我们家里问我们有哪些发展意见,征求我们村民的想法,让我一下子觉得这个村书记和我们百姓融在一起了。村子变美变好,我们都是看在眼里的。”14组村民顾江对如今的家园很满意,逢人便夸友好村是省美丽宜居乡村。
“红”富——激活红色基因,创新“红旅融合”
在未转变发展思路之前,郭茂祥面临着这样的现实情况:村是“二村合一”而来,党建“整不活”,发展“上不去”,还挂着“经济薄弱村”的名头。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友好人,郭茂祥认为友好村实力并不薄弱,只是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子,“当时我就冒出了做全域旅游这个想法,但是一定不能苍白,得有生命力,就询问了住在江边上的老人看有没有历史故事作背景。”果真,郭茂祥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1938年至1945年间,苏中新四军曾在此留下足迹,和当地村民共同抗日,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有了红色故事的加持,近年来,友好村投入600余万元,盘活村庄资源,打造了镇江市党员实境课堂、汪家圩地名文化园五大特色景点,宽新圩传统村落、初心号红船等十余项红色文化项目,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
郭茂祥介绍说,得益于“革命、乡愁、生态”三种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几年友好村吸引了近百家单位和上万名党员前来参观学习,共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0万元。随着一批批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游客来到友好村开展党性锻炼,这个昔日沉静的小村庄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金”富——好班子好路子,鼓钱袋好日子
“我的两委班子才是让我真正感到自豪的,他们做事齐心协力,我布置下去任务,从不会有人讲条件,以至于有的时候都没我什么事,只好开车到处转转察看工作。”提到自己的班子建设,郭茂祥连连夸赞。让他们挑大梁、担重任,村干部队伍得到优化、更具活力,郭茂祥才能心无旁骛的谋经济发展的路子。
“作为村里带头人,就要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经济发展始终不能丢。”这句话,郭茂祥一直挂在嘴边,成了他的“行动指南”。为给民生保障“兜底”,他将全村范围内的旧厂房改造,增量了7000多平米的面积,并发展“物业经济”,创造了100多万的稳定性收入,吸引了古树名木鉴赏园等多个项目落户。
“多亏了郭书记的带头,才能让村子富起来,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经历过友好村贫富变迁、70多岁的老党员周双权如是说。老人的感受,可以直观地从一组数据对比中体现出来:2012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不到,到2018年,集体收入已达260万元,7年时间,近10倍。“乡村振兴实践中,友好村还会继续发展,为群众做更多增量,谋更多福利。”郭茂祥满怀信心地说道。
□ 杨蝶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