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 钱吕明
1.我自己
“龙啊的哎——”不用说,全埭的人都知道,这是祖母在喊我回家吃夜饭了。
祖母的这一声呼喊,写出来是四个字,听起来只有三个字,后面两个字,喊的时候是融合成一个音了,“的”字,成了这一个音的声母和韵头,“哎”字,则成为韵腹和韵尾。
平常祖母喊我,是“龙啊的”,标准的三个字音。其实这“啊的”只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辅助音,有意义的只有一个“龙”字,也就是说,我的乳名,就叫“龙”。但家里从来没有叫我“龙”,埭上也没有,只有隔壁大队的表叔叫我时,单称一个“龙”字,两个字呢,是“龙啊”,我就觉得这叫法很不错,很受用,因而对这位表叔的印象就特别,觉得他有文化。
直到上海的表叔、表姑到扬中过春节,我才感觉到更特别、更美好、也更亲切的叫法——“纪龙”,真正的两个字音,没有辅助音,用他们那颇为抑扬顿挫的声音叫出来,我感觉很新鲜,很雅致,特别渴望他们多喊我几声。这时我才知道,我真正的乳名是“纪龙”,不是什么“龙啊的”,那年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听祖母、父母喊我“龙啊的”,很像是“龙丫头”,我感到特别土气,特别别扭,特别难以接受。但“龙啊的”依旧是“龙啊的”,并不因我的难以接受而有所改变。
慢慢的我才知道,父亲给我取名“纪龙”,是因为他有两个弟弟夭折了,有纪念我两个叔叔的意味。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没有想到。直到小妹出生,父亲给取名“纪凤”,我才从母亲的“头上一个龙,尾上一个凤”的叨咕中,发现望儿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祖母呢,有没有望我成龙的意愿,我不知道,想必是有的。我是他的长孙,也是她那陈旧的观念中唯一的孙子,其他几个都是孙女,我的使命,是要在她老人家百年之后,给她扛纸幡的。扛纸幡的人,自然是越有出息越好。在她的心目中,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说过好几次。
龙和凤我都没有见过,只知道龙会吸水,龙一吸水天就会下雨。有一次,我终于看到龙吸水了。准确地说,是远远望见东南方向,出现了一根巨大的灰白色的柱子,大人们说,龙在吸水了。我紧盯着看,怎么也看不到龙,看不到龙头;龙尾,似乎有一点,又似乎没有。但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后来我知道,那是龙卷风把海水卷上天了,但当时对龙吸水的说法,我是深信不疑的。
我小时候特别怕蛇,有一次不知怎么一来,就说到了被蛇刺戳了的危险性,那是埭上年龄与我差不多的一位女孩,几乎没有入学读书,她对我说,被蛇刺戳了很麻烦,要用龙刺挑。从此我就多了一份担忧——万一我被蛇刺戳了,到哪里去找龙刺把它剔出来呢?于是我就特别希望近距离的遇到龙吸水,以便趁龙不注意的时候,一剪刀剪下龙的尾巴来,这就有了龙刺了。至于龙会如何痛苦,剪龙的尾巴会有多少危险,那时的我都没有想到。
在我们那样一个只有25户人家的小埭上,以龙命名的男孩远不止我一个,还有两兄弟分别叫大龙、小龙,还有一位年龄与我相差无几,名字一模一样,至于龙才、龙发、龙祥、龙宝等等,就更多了,足以证明“龙”在我们这个民族心中的位置。
2.我家乡
家乡是长江中的一座岛,我差不多小学毕业之后才知道。
神龙造岛的传说,我是去年才知道。小时候没有听祖母说过,父亲、母亲也没有说过,到底有何依据,我缺乏研究,不好妄自评说。
但龙是水神,我是知道的。单就这一点而论,家乡的形成,就与龙脱不了干系。30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首不算短的诗,题为“我的家乡是从水里长出来的”,在镇江市工人文化宫组织的诗歌竞赛中得了个二等奖。具体的诗句已经忘却,标题记得也就够了。家乡是长江水孕育而成的,龙是水之神,你还能说你的家乡不是神龙创造的么?
几年前我写《河豚组诗》,说河豚围着小岛环游,“把小岛游成了河豚的形状”,那是在两者的外形上硬找相似点。这回听到了神龙造岛的传说,我就想,我们这座据说于东晋时期才星星点点露出水面的小岛,与龙的外形有无相似之点呢?自然,西来桥镇的舞龙队,屡获全国性的舞龙大赛金奖,舞龙时不妨精心设计,略逞小技,将龙盘成扬中岛的造型,那是没有问题的,但这是现代民间艺术的创造,作不得数的。翻阅相关文献,我发现,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距今5000年的C字形玉龙饰,甲骨文“龙”字象形字体,青铜器钟鼓部花冠象鼻龙纹图案,都与扬中岛有一点像的味道。如果你愿意盯着看,那是越看越有味道。我甚至这样想,孕育于龙腹中的胎儿,也许就是扬中岛的样子吧?
外形的相似固然令人兴奋,比外形更为重要的应该是精神的传承。
都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其实这一说法五四以后才广为流传,这里除了远古图腾的心理归属,主要还是内在精神的认祖归宗。为什么神龙造岛的传说会在现今流传开来,我想只能从内在精神层面找原因。一般认为,龙的精神,大体包含创新精神、综合精神、包容精神、进取精神、独立精神。我们有过5次扬中精神大讨论,这5次所确认的扬中精神,无论是“团结、勤俭、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勇创大业、敢于超越”,还是“自强不息、众志成桥”“诚信博大、自强不息”“上善若水,自强不息”,都可以在龙的精神里找到其父本或曰母本。2013年,扬中成功举办了第八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2014年,扬中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5年,扬中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跃居全国县域经济创新力50强榜首;2016年,扬中成为国家园林城市;2017年,扬中成功举办了国际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在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排行榜上位列第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列第23位;2018年,扬中列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第九位。试想,假如没有水的执着、龙的胆魄,扬中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所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从什么角度讨论扬中精神,我以为,都不可以游离水的精神,龙的精神。或者可以这样说,水的精神,龙的精神,就是扬中精神。
3.我祖国
个人是家庭的一部分,家庭是家乡的一部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祖国呢,是家乡的根,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根,千言万语,不足以道其万一,那么,寥寥数语,又怎能说清楚自己的祖国呢?
不急。既然我们可以用一种花来代表一个城市,我们自然可以用一个图腾来代表自己的祖国。
最没有争议的选择,应该就是龙。在神州大地,无论华夏,还是夷狄,大家都认为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彼此可以了无异议地聚集在龙图腾的旗帜下。在某种程度上,龙图腾的演变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龙的形象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不过,当时龙的形象同秦汉以后龙的形象相距甚远。在龙的发展历程中,那时的龙还属于“前龙”阶段,龙的形象正处于起源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内龙的形象都有较大差异。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龙的形象得到初步规范,已经极富宗教气息,具有巨大的威慑力。到了周朝,龙的体态减少了张扬和狞厉,变得比较平和,更趋向于艺术化与图案化。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长角、尖耳、兽足,蛇躯。从秦汉开始,皇帝被说成是真龙天子,所以龙就有了三重的含义:一是通天的神兽,二是君主的化身,三是吉祥瑞兽。秦汉以后,表现龙形象的,一般不再是铸造的青铜或其它金属的礼器,而主要集中在帛画、墓画、画像砖石、石玉雕、陶瓷彩绘上,风格上更加艺术化与世俗化。宋代以后,龙的形象更趋艺术的完善,龙的形象更具美感。从现存的宋代器物上所绘的龙形象看,宋龙体态灵健,气质雅俊,或腾飞于飘渺无定的云霭,或出没于崩云裂岸的狂涛,雄奇而不怪异,洒脱而不张狂,令人赏心悦目。到了元代,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善,也更为世俗化和规范化,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显得轻灵飘逸。明清时期,龙形象的艺术发展趋势由于明、清两代帝王加强了对龙的垄断没能继续发展下去。朱元璋出身贫寒,清王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都需要以龙来神化自己,说明自己是上承天命的真龙天子,有合法的统治权。由于封建帝王的推崇,龙形象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艺术领域,以突出帝王的威权。
可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汉民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美妙乐章,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一说法,要比炎黄子孙,具有更为广泛的历史基础和种族心理基础。事实上,从龙图腾的发展演变史中,我们可以大致窥见中华民族融合、发展、鼎盛、衰微的轨迹。中国人的中国梦,其实也可以表述成东方巨龙的腾飞梦。
4.舞起来,舞起来
舞龙又叫舞龙灯,我总怀疑跟灯会有关。舞龙起源于汉代,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娱活动,经久不衰。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不断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各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全国的舞龙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多彩多姿。舞龙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与追捧,与它的群众性、娱乐性是分不开的。
扬中的舞龙习俗同样由来已久。但我这样一个以“龙”为名的汉子,又出生在神龙创造的岛上,竟然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才见到舞龙,你说是不是很荒唐?就因为我上小学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四旧尽破,秩序尽破,何况舞龙?
我后来才明白,舞龙灯的时候,有数人乃至数十个大汉举着巨龙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千变万化,若辅之以鞭炮、焰火,就更有腾云驾雾之势,再簇拥着成百上千围观的观众,锣鼓齐鸣,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会极大地刺激人们的情绪,振奋、鼓舞人心,因而舞龙早已成为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体现中华民族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所谓龙舞盛世,狮舞和谐,当舞龙于一夜之间在中华大地销声匿迹的时候,万马齐喑的局面,就只能跟国民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构成了另一种“和谐”了。悲夫!
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从1978年的冬天吹来,经济的快速复苏促进了文化的复苏与繁荣。与其他民间文化一样,久违的舞龙盛会回来了。
有着悠久的舞龙传统的西来桥镇,至今还保存着一份37年前的名单,详细记录了1980年西来桥镇幸福大队三队村民集资做舞龙的情况:队里34户村民,每户出资2元外加5尺布票。30多年过去了,现在全镇6个村、社区共有20条龙,最多的一个村就有6条龙。西来桥学校还成立了少年舞龙队,舞龙的孩子达七八十人。在全国第十三届全运会舞龙项目决赛中,西来桥舞龙队代表江苏队参赛,荣获传统套路银牌和自选套路铜牌,在国际国内各类舞龙竞赛中,西来桥队多次荣获一等奖、金奖,省龙狮运动协会授予西来桥镇 “江苏省龙狮运动之乡”的光荣称号。西来桥镇舞龙队,舞出了名气,舞出了士气,舞出了勇气,舞出了志气,舞出了人气。
旭日东升丹凤舞,中华崛起巨龙飞。
舞起来,把中华民族的自信舞出来!
舞起来,把中华民族的希望舞出来!
舞起来,把中华民族的豪气舞出来!
舞起来,把中华民族的未来舞出来!
舞出中国梦,舞出民族魂,舞出势不可挡的气势,舞出惊天动地的风采!
舞火西来岛,舞亮太平洲,舞遍神州大地,舞出亚洲,舞红世界!
舞起来,我们自己!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我们世世代代永远腾飞的——中国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