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热线
热线  
上一条:我·家乡·祖国·中国龙 下一条:新学期,你好!
舞动的乡愁
□方莹莹   2018-09-01

  在西来桥又见舞龙表演时,距离上一次邂逅乡间龙灯已不知过去了多少年。所幸 “一夜鱼龙舞”的欢畅终未散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 一 一度认为,隐逸于民间的舞龙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平日里神龙见首不见尾,但凡乡邻家有喜事,他们却总能敏锐地感知到喜庆的风向,在席间宾客们酒酣耳热之际,适时地出现在宴席主人家门前。这事对于儿时的我而言,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大人们也从未正视过我的疑惑,往往以“小孩子哪有那么多问题”这般说辞就草草把我给打发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观赏舞龙灯的向往与期待。倘若高朋满座的家宴中缺了这一份从天而降的热闹,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平添一丝惆怅。 从前,人们还不兴到酒店置办酒席,当然那时的县城鲜有上规模的酒店。每逢嫁娶、上梁、生日、满月等诸般喜事,乡里人家喜欢在自家摆上几桌宴请亲朋。在农家办酒公司还未萌芽的日子里,这类宴席多是由家中成年女性全权操持。我无法统计自小度过了多少个这样的喜日,只记得当时家里房子还未翻建,每逢设宴,堂屋里被桌椅塞得满满当当,在客人们觥筹交错、应酬寒暄之时,我一边埋首大快朵颐,一边侧耳倾听门外动静。吉时一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便开始通过空气的传导四处乱撞。胆怯的我第一时间捂住双耳,从座位上蹿至角落,企盼这一波轰炸快快结束。如辣椒串一般的小鞭还算爽快,噼里啪啦着就燃烧殆尽了。我最是畏惧那种被称为“高升”的炮仗,俗称“二踢脚”。它虽然蕴含着“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却是我童年记忆里的一个污点。只听得这炮仗“忽”地升向高空,“嘭”一声吼叫过后,得静待几秒才会“啪”一下炸裂。有时遇上“残次品”,“嘭”后迟迟没有下文,我颤抖的心也就在那儿悬着,防备着那声震耳欲聋的“啪”突然而至。大多数时候没等来骇人的“啪”声,却迎来了舞龙队欢快有力的锣鼓声。现在想来,这机敏的“神龙”可不正是循着震天响的鞭炮声而来。然而愚笨如我,当时连这小小的玄机都未能参透。 当我匆忙从躲藏之处钻出来,奔向院子时,金光闪烁的“祥龙”已在门口摇头摆尾。伴奏的锣鼓声铿锵作响,时而低回,时而高亢,时而密集,时而舒缓,如同黑夜里的一道光亮,立竿见影地驱散了爆竹声在我心中留下的阴霾。一条气宇轩昂的金龙追逐着“龙珠”,时而盘旋,时而翻转,时而穿梭,时而游走,它灵活矫健的身姿牢牢地抓住了观者的目光。十余名舞龙者调动全身的能量细胞舞活了手中“金龙”,也激起了所有人的热情,霎时间掌声欢呼声四起。那时的我顶顶佩服舞“龙头”者,整支队伍都在他的带领下亦步亦趋,欢快舞动,好不威风。母亲却告诉我,其实那操控“龙尾”之人才是真正的高手,他要比其他人更为敏捷地作出反应,消耗更多的体力,以更大的动作幅度跟上节奏,确保每个动作完美收尾。从前我是不大能够理解的,现在深以为然,我们往往只关注到走在前面的那些人,却忽略了偏处一隅、默默跟随的的善后者。 十多分钟的龙灯表演很快落下了帷幕,领队之人再道几句贺喜之辞。家中长辈随即奉上喜钱、喜烟以作回馈。一场临时的视听享受成为宴席中的点睛之笔,即使来去匆匆,也令人回味悠长。当有一天,我们日渐觉得生活乏味,热衷寻求仪式之乐,却忘了曾经这种仪式感就在身边,不期而至。 二 从前,农历新年伊始总少不了龙灯助兴。大年初一,倘若加入生产队的拜年大军也许一转身一驻足就能偶遇一场精彩绝伦的民间舞龙。 在不谙世事的年纪里很容易获得简单的快乐和满足。从寒假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盼着“年”的来临,除夕夜激动地难以入眠,满脑子想着第二天可以穿上早就置办的新衣,思忖着如何给长辈们送上新年贺词,直至在胡思乱想和整晚烟火爆竹的轰鸣中迷糊睡去。第二天还能精神抖擞地早早起床,磕磕巴巴地把隔夜备下的台词说与每一位长辈,吃过祖母准备的红枣茶和糏圆子,就跟随父母和大队人马一起从埭头到埭尾挨家挨户去拜年。一路走来收获满满,不仅大饱口福而且大饱眼福。这口福自不必说,糖果花生塞满了口袋,这眼福便是随处可遇“金龙狂舞”。几乎每户人家都会收到这样一份随龙捎来的新春祝福,在喜庆红火的氛围中振奋龙马精神,祈祷风调雨顺,祈望全家平安喜乐。 不知何时,新春之龙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当时不曾在意,某一天忽然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乡风民俗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脱离了我们的生活。 记得市里一度连续几年举办了大规模的元宵灯会,当时我十几岁,也赶着去凑过热闹,尤记得在公园里举办的那次,人流如织,接踵摩肩,园里为民俗表演搭了戏台。我和家人本想挤到台前看场舞龙,无奈舞台周围被圈得水泄不通,我们难以突破重围,只得在外围转了一趟扫兴而归。事后不由得感慨,昔日在家门口就能见着的表演如今只能在舞台下一睹风采了。 再后来,我年岁渐长,成家生子。有一日下班回家,从五岁小儿口中得知,他和爷爷去西来桥老家看了舞龙,场面十分火爆,座无虚席,甚至有人爬上了树。为了让他看清楚,爷爷硬是将他扛在肩上看了整场。我不禁疑惑问他:“今天是什么日子呀?舞龙好看吗?”小儿答道:“妈妈,你不知道吗?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呢。今天是我第一次看舞龙,太好看了。”恍然间,那些尘封已久,饱含乡味的模糊记忆被一点点唤醒,遥远却亲切,陌生又熟悉。我本以为舞龙这一源自乡间扎根乡土的民间艺术,在家乡这座江心小岛上早已日渐式微,零落成泥。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它竟然在西来桥的土地上重获新生,焕发生机,我的孩子也能如此幸运地贴近这门艺术,从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蓬勃力量,一如当年的我一样。那一天是2016年农历二月初二,西来桥举办了扬中首届舞龙大赛。 三 西来桥是扬中东南面的一座小岛,与主岛交相辉映,由一座跨江大桥紧紧连着。在我看来,西来桥有一种原味的美,散发着朴实家常的气息。正如西来桥特色:舞龙、糏塑、柳编、五香蹄、桥头鸡、绿豆饼等皆出自民间,源于老百姓的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基于传承,这种美才得以一直延续。 西来桥的舞龙传统由来已久,建国初期,小有名气的女子“小脚舞龙队”曾把龙舞到省级运动会的赛场。30多年前,幸福大队村民自发集资扎制的“老龙”广撒福祉,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寄托。如今,西来桥舞龙舞出了一片新天地:成立舞龙协会,荣膺龙狮之乡,舞龙表演队遍布各村(社区),广受欢迎;西来桥舞龙队在全运会赛场上崭露头角,花开铜印;在北京国际旅游节上大展身手,备受瞩目;承办省级国家级高端龙狮赛事,享誉四海,扬名天下。西来桥的龙在舞龙人手中每一幕精彩呈现、每一次挥汗如雨、每一处默契配合,都饱含着表演者对传统民俗的尊重和敬畏,他们向观者传递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心。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西来桥的舞龙走进了校园,小小接班人们紧随前辈们的足迹,用稚嫩的臂膀托举起文化的火种。那一条条灵动的“小龙”忽而摇头摆尾,忽而俯仰翻滚,忽而扶摇直飞,向世人彰显着中华少年的意气风华。 今年,我有幸在河豚文化节开幕式暨祭江仪式现场观赏了一场雨中舞龙。大雨倾盆,却丝毫没有浇灭演员和观众们的热情。依旧是记忆中金灿灿的长龙,依旧是震撼人心的演绎,然而精心编排的音乐伴奏取代了当年不经修饰的原声锣鼓,队员们的表现颇具专业水准,喊着整齐划一的号子,以花样百出的高难度动作赢得了阵阵掌声。身着粉衣的领舞女孩挥动着熠熠生辉的龙珠在一群小伙的衬托下格外引人注目,她引领着金龙在暴雨的击打下翻飞起舞,舞出了气势,舞出了力量,舞出了团结拼搏的精神,实力诠释一曲《龙腾盛世》。 台下的我沉浸其中,为之触动,透过迷蒙的雨帘,我仿佛看到了许久之前渐被遗忘的乡间记忆,那舞动着的不仅是龙灯,还是我们念念不忘,挥之不去的永恒乡愁。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1320867
位访问者
本年度:139803303 本月:1479178 今天:15950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