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 韩蓉
一团白花花的并不起眼的糯米面团,在八十二岁姚圣法老人的指尖中飞舞,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艺术品,这美丽的蜕变让我叹为观止。我对这个扬中人俗称“花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花圆子”其实是我国民俗艺术——面塑的一种,它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我汉代。小时候,我就知道家乡有一种习俗,每逢家里小孩满月、过生日、新砌的房子上梁时,就会请人做“花圆子”、包粽子等。许是因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的缘故,我们当地做的“花圆子”是本色的,在原有的糯米面团上做一些简单的刻画而已,没有西来桥镇姚圣法老人做的如此漂亮、精致。问起年届耄耋的老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时,老人家说全凭自己的兴趣所致,姚老从事这个行业已经五、六十年了。
姚老年轻的时候,他见到别人做的“花圆子”造型可爱,就莫名地喜欢上了。那时西来桥镇上做“花圆子”比较出名的有陈于氏、陈春香等人,当只要得知陈于氏她们在镇上某户人家做“花圆子”时,他都要赶过去看看。这一看就是老半天,从她们开始和面、捏底到装饰、蒸汽的每一个制作流程,他都极为认真地观看。回到家里后,他会根据所看、所学、所悟,自己尝试着做,慢慢地摸出了门道。姚老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其他技法,比如到常州办事时,看到有人捏泥塑,他二话不说立马停下来细心观摩;上街看到有人在做小糖人时,他也会驻足观望……正是因为他处处留心,博采众长,不断学习积累,他的技艺慢慢纯熟、精湛起来。镇里、镇外人家只要有事,都会争相邀请他去做。最忙的时候,姚老一天要做六、七户人家。那时做“花圆子”都是没有酬金的,仅仅是给一些“花圆子”之类的做回礼,但是姚老依然做得很开心满足。
姚老知道我们对做“花圆子”感兴趣,特地当场秀了一把手艺。他的工具很简单就一把镊子、一把剪子、一把梳子,如此而已。只见他拿出绿色的小面团在桌上压了压,在手上飞快地捏成了长椭圆的形状,用剪子剪了一下,树叶就出来了,粉色的、红色的面团搓、压,然后用梳齿压上纹路,再用手指捏了捏,漂亮的花瓣就诞生了,彩色的面团被捏成了细长的条形,再用剪子在上面剪出一条条的豁口,凤凰的尾巴也栩栩如生了……约莫十来分钟,一个传神逼真、线条流畅的“凤凰戏牡丹”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姚老介绍,做“花圆子”没有现成的模具,色彩也只有红、绿、黄三种,其他的颜色全凭自己的感觉调配,但做的每一个作品全凭自己的想象和功底。姚老的话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艺术创作的不易,除了深厚的功底、敏锐的观察,还要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进入21世纪,“花圆子”作为面塑民俗手工艺被扬中市政府评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在扬中市首届农民艺术节面塑作品大赛中,姚圣法的作品还获得了金奖。江苏省艺术节举办期间,姚老荣幸受邀,现场演绎了他的面塑工艺,赢得一片喝彩。南京市艺术馆还专程到姚老家中现场拍摄他制作面塑的过程……姚老出名了,很多人都慕名找他制作,上海,广州,甚至香港都有他的面塑作品。出名后的姚老十分淡然,一如既往地做着他的“花圆子”,从不提价。他说,图利就没有名,做人不能把钱放在第一位。
“西来面塑堪称道,父女双双技艺精。丹凤朝阳形栩栩,传承家训步不停。”姚老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追求,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子女。女儿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制作“花圆子”。尤其是二女儿姚章英刻苦好学,技艺高超,跟着父亲制作已经三、四十年了,在西来桥镇也是一个颇有名气的高手。
面塑是一种指尖上的艺术,正是有了像姚圣法这样的老艺人认真执着、坚持不懈,西来桥面塑这一传统手工艺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才能够不断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