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记者张帆 下一条:秸秆物语: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清华十日
——我市中青年干部能力建设专题研修纪事
蔡小俊   2012-10-17

  

     10天的时间有多长?起床10次,上学放学,一眨眼就过去了。但是,走进了清华园,今后数十年的旅程,就有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终生陪伴。      10天的路程有多长?从扬中来到清华,区区1000多公里。但是,人生的路程延伸了这一小段,在回程的路上,“行胜于言”的校风会把我们送很远很远。                  □蔡小俊      一      9月19日,我市中青年干部能力建设研修班在清华大学开班。      从清华大学的东南门进校,这被称为亚洲最美的校园,开始了对52名中青年干部的人生滋润。      在开班典礼上,教授首句欢迎辞是:“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      一下子,感动来了。大家翻开学校为其准备的书包,看到清华的标识,风发的意气也来了。学员们拿起笔,在清华教材和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算是把图腾印记在了心口。      二      这次清华的学习之旅,课程安排紧凑,10天时间,要学习18门科类80个课时。      东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全班学员就要登上开往清华的班车;夜里21点,上完当天最后一节课,大家合上课本,与老师告别,再乘班车赶回宿处。      此次清华之行,很多学员有些许遗憾,“没有爬八达岭长城,做一回好汉”,“没有在天安门广场迎着第一缕阳光,看国旗升起”,还有的尚是第一次来到北京,如果清华学习是A计划的话,不少“首都之旅”的B计划全胎死母腹。10天的经历,就是在住处与清华大学之间 “两点一线”。      此次清华之行,也毫无遗憾。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知识殿堂,亲密接触;在厚载学子最高梦想的清华校园,聆听真知;和清华大学的资深教授,零距离、面对面……心无旁骛,触摸清华,接受“高端课堂”的营养输送,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旅程和人生修炼。      医保中心结算科科长冷新星说:“有了清华大学的研修经历,对我来说,是在内心升腾起了一种图腾力量,我为人处事的标准、个人的气质气息都想积极地融入其中,这种影响力对我将会非常深远,甚至会伴随一生。”      三      提升行政能力,是清华班研修的“主旋律”。      清华开班的第一课,让大家感到既有点意外,又兴趣浓厚。这门课叫做《压力与情绪管理》。      经半天授课,多多少少处在“压力门”之内的中青年干部,对于压力从哪里来,怎么去调节情绪、减轻压力,特别是如何通过事件管理来减少负性事件,从源头上减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让自身发展进入一种良性的轨道循环中,有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大家把这堂课称为 “工作养生”。      四      80个课时,精彩之处,一波接一波;掌声,一浪跟一浪。老师们欣然于这样的互动,神情飞扬,循循善诱,黄钟大吕。      “来清华之前,我的生活和工作,经过时间的积淀,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经验的固化,思维的禁锢,压力和情绪的堵滞,沟通上、管理上、执行上……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困惑,也在寻找着出路。”      这是开班交流时,我市中青年干部的普遍心理感受。摊开的笔记本上,从空白开始。      五      清华课堂,为大家洞开了一扇门。      ——学到了知识。18门科类,每一门都代表一个领域,清华大学的教授们在这些个领域终身研究,其宝贵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授课中与广大中青年干部进行了分享。      ——开阔了视野。清华老师在授课中,领着大家往一个一个的高度上走,让学员们的眼睛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宽的领域,领会到更高的境界。我们的中青年干部经过这一领、这一带,也普遍感觉:“学会了站位置,学会了看问题。”      ——激活了思维。思维方式决定发展,对于长期形成的意识模式,老师的分析和点化,让学员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找到了各自思维障碍的突破口。法院办公室主任陆学兵就表示,清华老师关于管理创新的讲解,让他对法院工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角色,有了新的思考。      六      争辩,是下课和放学时间的一道风景线。课间休息的10分钟,老师喝咖啡去了,学员的热情不减。      每堂课下来,在走廊里,就会有一个个 “自然群”产生,三三两两围绕着某个话题“叫板”。原本保持一团和气的学员们,唇枪舌剑,高谈阔论,直抒胸臆,各种想法在碰撞中擦出诸多“火花”。      讨论,让教授们感到“扬中清华班”与众不同。      清华食堂饭菜香味在校园还未散去,一些性子急的学员就早早回到教室,继续进行讨论。      赶来上下午课的教授们看到这一情景,欣赏之情溢于言表:“这么多年,这么多班,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中午不休息,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我记住你们了,是江苏扬中。”      七      “这堂课后,第二天你们就会忘掉一半,一个月后,就只剩下10%,一年后,也许印象只有1%。”      教育学博士戴婉辛在讲授结束后说的一句话,让大家吓了一跳。      这也立即成为新的讨论话题——学习学习,重在“学”,还是重在“习”?      “只带着耳朵来学,学到的知识不通过‘习’来固化,就会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习’是一种实践,学有所思,学以致用,才不枉此行。”      清华老师的这句提醒,一些学员把它写在教材扉页上,用来时刻提醒自己,摆正学习态度,用好学习方法。      八      除了在课堂上的收获之外,我市中青年干部还接受了清华精神和清华文化的滋润。      学习期间,大家都是主动地创造情境,融入到清华的这种精神和文化之中。      没有刻意组织,也没有提议,大家都不约而同,利用短暂的中午和晚间餐后时间,到水木清华、荷塘月色、清华学堂、清华史馆等特定地点散散步,体验文化,聆听校训,形成人和物的感应交流。      广电中心办公室主任左元俊在学习期间,在校园内租了一辆自行车,把清华大学的每个角落都转了一圈,所见所闻所感都融入了这次学习之旅,他说,“清华大学10天的潜移默化,影响了自己的各个方面,这种感应和融入让我的行为意识也自然而然地“发酵”,产生新的境界。比如,在进出学校东南门时,没有盘问,没有保安的审查,这种开放胸襟,对我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影响力,并引导我迸发出沟通开放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这种自己租单车绕行清华校园的做法,被其他学员纷纷借鉴,大家用这种方式感受人文环境,观察清华人的行为,感受清华人的气质,接受清华气场的辐射。      新坝镇人事助理郭马莉说:“即使走进清华食堂,也能在用餐秩序中和其有序管理上,感知到精细管理的理念,这股清华力量必定会在我的工作中产生长远影响。”      九      烙上清华的印记,从精神到文化,终生涤荡;从智慧到气质,注入血液。      10天研修结束,对于清华班52名学员来说,能力建设,是在一个特殊的“起点”上建立了一个“起点”。      前一个“起点”在于清华的意义,人才培养的“酵母”是清华园,每一个人要牢记自己的身份是 “清华制造”。在今后“行与干”的过程中,要配得上“清华”二字。      后一个“起点”在于新的发展,10天的清华园学习,绝不是就这10天,能力的提升,也绝不靠这10天。进了清华门,就是开辟了一条“学道”和“习道”,实践和作为,要在这10天的起点上延伸开去。      清晨时分大家乘上班车驶向清华大学学员们在课堂上与清华老师互动      午间大家围绕能力建设相关话题热烈讨论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6767540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3557044 本月:9907274 今天:22023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