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头雁高飞”给力农村现代化 下一条:清华十日
2012年5月9日,扬中籍记者张帆登上了黄岩岛主礁,并在那里插上了五星红旗
记者张帆
张帆   2012-08-20

  

           上视大厦的三层是全亚洲最大的开放式新闻演播室,扬中籍记者张帆的办公桌就在这里,最靠近直播间的地方。      张帆干新闻这一行已经十二年,如今他已是台里的资深记者,且身兼数职。作为直播记者,他600档的直播记录尚无人能破。从非典蔓延的广州到战火纷飞的利比亚,他总是出现在新闻一线。      而在2012年5月9日,张帆登上了黄岩岛主礁,并在那里插上了五星红旗。      当然,这一举动是张帆在海上漂了20天后作出的决定。出发前,张帆并没有想到会登上黄岩岛。他和他的同事此行计划跟随中国渔政310船拍摄有关南海的大专题。彼时,由于菲律宾骚扰我国渔民,南海局势一度微妙,渔政310船正是奉命前往该区域保护中国渔民的。      在船上,张帆和他的同事与渔政执法人员一起工作、生活,并和当地渔民接触。虽然渔政310船是中国最先进的渔政执法船,淡水可以敞开供应,但是由于起航匆忙,船上所带食品品种不多。海上的工作也很枯燥,“他们的每一项动作都要按照指令来,他们在那边主要是宣誓主权,表明存在。”张帆说。      渔民告诉张帆,黄岩岛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竖过主权碑,但是现在的渔民已经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他们也没有亲眼目睹过。如果这条消息得到证实,那将是中国宣示主权很好的佐证,但是张帆考虑到新闻报道要讲核实,不能道听途说,即便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也要反复核查。要核查,就必须去黄岩岛看一看。于是,在渔政船上待了20天之后,张帆和同事决定前往黄岩岛。      在茫茫南海上寻找黄岩岛不异于大海捞针。      中国人对于海洋并不甚了解,张帆去拍摄南海大专题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国民对这片海洋有更好的理解。黄岩岛实际上是一个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的C字形礁盘,并非人们想象中有大面积陆地的岛屿。C字形的内部是一个约130平方公里的澙湖,澙湖与外海连接水道不深,只有中型渔船和小型舰艇可以进入,张帆一行就是搭乘了冲锋艇。      从渔政船到黄岩岛就要走6个小时,“海面上两到三米的浪是很正常的,你可以想象那么小的冲锋舟遇到两三米的浪是什么场面。”海面上温度也非常高,但是这些都没有能阻拦他们寻找黄岩岛的步伐。而到了黄岩岛,看到的也只是空无一物的海面,他们接着还要在澙湖中航行寻找黄岩岛的主礁——一块露出水面1.5米的礁石。      凭着手持GPS和大船的导航,张帆一行终于艰难地在东经117度45分、北纬15度11分找到了黄岩岛主礁。张帆登上礁石向台里发回了报道,并且将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岛礁。这面五星红旗是在中国渔政310船按海洋航行规定携带的旗帜中的一面,张帆随船出发时并不知道自己会来黄岩岛,也不知道会在黄岩岛做什么,但是他说,“如果在黄岩岛待20多天,每天和菲律宾的海警船对峙,你那种守土守疆的爱国热情随时都会激发出来”,即使自己不是记者,也会在那里插上国旗。他也考虑到了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报道的公正性,权衡之后,他做出了选择。      根据《文汇报》5月17日的报道,这条片子传回后,“通过海事卫星电话,张帆听到上海广播电视台负责接收的同行一声惊呼:‘啊,你们这次为全体中国人做了一件大好事!’”。      张帆可能是第一个在黄岩岛插上国旗的记者,实际上,除此之外,张帆还开创了中国电视新闻历史上的很多第一:在非典刚刚爆发的时候,张帆第一个采访了钟南山,第一个面对面地采访了非典病人;2004年,当1997年以来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云娜来袭,他又是第一个开着大直播车 “追台风”的人,而在这之前,中国的记者都只是站在防汛抗旱指挥部做报道,张帆做了中国台风报道的第一个 ‘自虐式’出镜;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张帆又成为了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战地记者”,三赴利比亚,发回了大量的现场报道。      “我喜欢做别人不做的事情,不敢做的事情,我喜欢做有创意开先河的事情,这就是一个记者的本职。”张帆说。      敢做开创先河的事情,意味着承担许多危险,危险经历多了,也便成了张帆的一种资本。多年的突发新闻报道已经让张帆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当年上海广播电视台决定选派战地记者前往利比亚时,张帆就成了不二人选。为了更自由地报道,张帆的团队选择了前往反对派的大本营班加西,而班加西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危险。      前往班加西的路就不容易。张帆先乘飞机抵达埃及首都开罗,然后从开罗驱车开往班加西,这一路1800公里,他走了两天一夜。但这只是“开胃菜”,一旦进入战场,不论身份如何,谁都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在利比亚,张帆和他的同事被武装人员的枪抵住过脑门,也经历过卡扎菲军队的炮火袭击,炮弹在几百米外爆炸,热浪打过来就像 “被扇了一巴掌”。除了危险,他们还要超负荷工作,每天光往返于酒店和前线,单程就有240公里。到了晚上,因为城市巷战不断,枪声让人没法睡得踏实,“每天早上很早就醒了,醒了就趴在阳台上听枪声,把安排理一下,然后开始工作。”      张帆入住的乌祖宾馆(UzuHotel)是国际记者酒店,是被国际社会保护的建筑,相对安全,但是他宁愿走出去获得更多信息。“待在宾馆里干吗呢?还不如待在家里BBC、CNN,看稿子就可以了。”他说。      回国之后,张帆培训新员工时,大家都问他,“你怕吗?”张帆常常告诉他们:“我当然会怕,是人都会怕,但是在上海过马路都有危险,这要看你怎么权衡。”他告诉记者,为了完成目标可以不择一切手段,克服一切危险,这就是职业素养的最高境界。      “新闻是记者的作品”,在他眼里,“新闻理想”并非是空洞的东西。“新闻理想是什么?我对新闻理想的理解就是细化到个人,对我个人而言就是做好每条报道,用心去做。”张帆是这样诠释它的。      实际上,张帆进入新闻行业十分偶然。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的第一份简历投给了 《广州日报》,第二份简历还没有投出去就被《广州日报》录取了。在这之前,他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做记者,也从来没有媒体实习的经验。      张帆在 《广州日报》s一亮相便获得了认可。他还记得他的第一篇报道是关于九运会的,这篇报道随后获了奖。“一个记者到了现场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会想尽一切办法知道,这些就是一个记者的基本素质。”他对新闻点有着超强的把握能力,正是凭着这样的能力,工作半个月后就开始了独立报道。而在进入上海电视台后的2003年,他成为了直播记者。他的直播从来不写稿子,全靠现场的发挥。脱稿报道,他花了两年就做到了。      超人的能力背后要付出超人的努力。张帆认为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因为他有 “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强烈的自尊心”。      而这样的个性的养成,张帆认为与他的家乡扬中不无关系。      “我一直以我的老家为荣”,张帆向别人介绍自己,别人常以为听错了而误以为他是扬州人,张帆总是会反复澄清自己的家乡是扬中,甚至别人说江阴的河豚做得好吃的时候他也会与别人争辩。“我的家乡情结很重,我一直以我是一个扬中人为骄傲。”      “扬中小得不能再小了,但扬中人都有一种走出去的干劲,扬中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张帆说他从小就受到扬中 “供销员精神”的影响。“供销员”在扬中被称为 “跑外勤”,这群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出销售扬中制造的桥架、母线等产品,为扬中攫得了第一桶金,也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男人就应该走出去,外面的天地很精彩,但是你能否在外面打拼出一番天地,就要靠自己的竞争意识。既然出来了,就不能被别人看低一级,要做就做到最好,或者是尽最大努力去做到最好。”      张帆的下一个目标是完成他的南海大专题片,他要在南亚各国转一圈,还会在南海继续寻找新闻;而下半年,他也有可能出现在叙利亚,就在记者采访他的前夕,他刚刚送走了前往叙利亚进行报道的同事袁文逸。至于他更大的目标,他说是改变现在“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中国新闻播报形态,虽然他说靠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还是要“坚持做下去”。 □ 王森      注: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8月13日对张帆的采访,综合《文汇报》《看看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张帆登上黄岩岛      张帆在利比亚进行采访      张帆(左一)和他的同事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6921096
位访问者
本年度:113720782 本月:10071012 今天:38397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