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题报道 |
|
|
|
我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农村的现代化避不开、绕不过。建设好现代化的新农村,要靠好班子,要靠一个好的领头人—— |
“头雁高飞”给力农村现代化 |
|
孙静 吴昌松 蔡小俊 2012-07-20 |
|

“领头雁”,既领方向,又带头干,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关系到一个村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推进农村发展,切实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选、全方位训、规范化管,同时抓“三增”、搭舞台,提待遇、强激励,锻造了一支“双强”型带头人队伍。2011年,市委组织部实施村域党建工程,将全市74个村和涉农社区党组织全部升格为党委,进一步为村党组织书记施展本领拓宽了空间,在这些村级党委书记中,90%以上达到了“双强”标准,正是“头雁”的高飞,给农村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活力。
在“头雁”们的带领下,当前,我市经济总量超亿元的有58个村,最多的达30亿元,村(社区)稳定性收入50万元以上68个,最多的达300万元。
从亿元村的强势破茧——
看村党委书记的头雁效应
在立新,陈纪明一直有着特殊的双重身份。他是一个村的领头人,也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
1992年,新书记陈纪明在立新村走马上任,接手的是一个贫困村和一个谁都不愿意提及的“烫山芋”——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长江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那个时候企业发展都很难,谁都不愿意接这样一家企业,作为书记,我有这个责任要撑下去。”回忆起那时候,陈纪明仍然有些激动。利用自己带头人的身份,他找关系,跑业务,将一个企业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经过20年的发展,企业每年销售都能达到6000万元左右。
陈纪明的企业 “起死回生”,给了大家希望,在他的带动下,另外三家企业破茧而出,而老板都是村里的党员干部。尽管规模不大,但四家企业已经成为立新村的支柱力量,去年销售一跃达到1.8亿元。
村级企业的风生水起,不光使村集体收入每年能稳稳当当地增加60余万元,形成村里各项公共事业建设的“有源之水”,还让村里100多名剩余劳动力有了去处。
立新村的“头雁效应”是我市“双强型”干部给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之一。通过“头雁”带头创新创业,有的把债务缠身的贫困村打造成经济发达的明星村,有的把农业效益低下的低产村打造成现代化的小农庄,有的把工艺落后的作坊村打造成先进流水线比比皆是的产业村……
近年来,全市58个亿元村相继强势破茧,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亿元村占比”达78%的光鲜数据,更重要的是“头雁”领飞的惯性效应还在延续,农业现代化的光荣之旅上,他们的脚步正更加铿锵有力地朝前迈。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看“头雁”的组织化新思维
现代农业,在我市早已不是新鲜名词。运用现代化的模式,经营村里的土地,组织农民从事先进的 “农业制造”,正在成为农村“热气腾腾”的鲜活实践。
在八桥村的创新种植合作社,放眼望去,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的成片排开。采访农民,他们个个神采飞扬,“这里的一块土地能让我们挣几份钱。”
据了解,该村农业合作社实施的是现代设施农业,秧草和日本小青豆套种,当秧草时节一过,这里的土地也不闲着,立即套种日本小青豆,秧草每亩纯收益是4000多元,小青豆每亩纯收益是1000多元。每亩地就产出两份收益,这样的实惠也让广大农民得利。“去年收成不错,一共赚了71万,光是工资我们就发了12万元。”村党委副书记郭华章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村在前年建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成了360亩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涵盖了7个村民小组,共吸收100多个村民进行特色农业种植,入社农民每亩土地的年收益近万元。
在村委会,记者看到一份八桥村特色农业产业区规划图。将来,这里将成为八桥镇农业观光项目的新亮点。目前,一个占地100多亩,集农业观光、垂钓休闲等于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接下来,他们还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启动水果、花木两个基地,使全村的特色农业基地面积突破400亩。农民们觉得,高效农业让农田变成了他们的“聚宝盆”。
在我市,像八桥村这样用组织化思维经营现代农业的有很多,采访中,农户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关键是靠‘头雁’的领和带,村里的书记做事有一套。”
目前,全市共有258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其中,有80%左右都是村里的 “领头雁”带动和启动运转起来的,他们把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组织化思维注入其中,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通过几年来的经营,当初许多经济薄弱、难题多多的村,如今脱胎换骨,现代化的农业气息扑面而来。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用现代化种植方式经营43982亩土地,带动5万农户实现增收。与此同时,具有现代组织化思维的“头雁”,也培养教育了广大农民,使具备一定素质的现代农民越来越多,为农村现代化实现打下了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从农村的民安指数——
看“头雁”的管理创新实践
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全市上下关注的热点话题,各种实践层出不穷。而在农村,“领头雁”们在社会管理创新上的成绩和形成的民安效应,让人眼前一亮。
在连续40年村里矛盾不上缴的红光村,老书记傅德利向记者介绍社会管理创新的心得:“在村里当书记,必须要有一颗安民的心,经济实力上去了,老百姓的对社会安全感的要求就更高了。”
“村里事情琐碎,家长里短,矛盾不可能不存在,作为村干部,首先要有平息事态的责任心,然后再静下心来商量处理的办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向村民及时兑现。”对傅德利来说,有三个时间点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随时回应群众的问题;每天上午,有2~3个小时必须是用来接待来访群众的;群众的问题,当天必须解决,有困难的,最迟也要在一个星期内解决。
每年一度的群众评议,傅德利的满意率从未低于95%,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以来,历届选举得票率都在98%以上。果断、公平、公正,让傅德利在红光村的村民中树立了威望。
无越级上访村也不只是红光村的 “专利”,“傅德利”的影子在全市的村党委书记身上都有体现,村民对书记的信任感和村级组织的公信力也持续提升。
作为“领头雁”对民安都有一个深切的体会,“民生指数”决定“民安指数”,他们很多的“民安”心得和路径都连在“民生”这个根上。据了解,近两年来,全市农村有6项重点民生工程付诸实施,总体量达到1亿元左右,让全市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充分享受到交通便利、优质教育、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发展成果,“民生民安”成为了百姓的幸福宣言。
从农村产业趋“绿”的发展自觉——
看“头雁”的现代化视野
当前,农村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清起来、村庄绿起来是广大群众最直观的感受。
除了感官上的绿起来,农村产业“趋绿”已经成为我市农村发展的一大旋律。广大农村不光在发展村级工业经济、引进工业项目上,强化“绿意识”,设置“绿门槛”,而且在农村产业结构上,也有了新的发展视野。
记者到三茅街道兴阳村采访,党委书记陆廷余从办公桌里拿出一张规划图——“居民居住区、工业集中区、粮食丰产区、都市农业区”,红黄蓝绿,色调分明,版块清晰。5年前,他开展民意调查,并结合兴阳村的实际,找专家对村里进行全面设计。设计规划获得全村92%的赞同率,拿到村民大会上,获得96%的同意表决。
在头雁的带领下,兴阳村以一产带三产,以农业带服务业,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兴阳红薯合作社、兴阳蔬菜秧草合作社、兴阳泥鳅养殖基地……短短数年,兴阳村的现代化农业已经在全市小有名气,5个较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名扬江洲。如今,这个长江边上的村落,一个现代化的长江渔文化主题园已经初具雏形,这个汇聚了12000平米的生态餐厅、长江鱼类展览馆、18000平米的省最大智能大棚等主题内容的大型文化园,正成为兴阳村的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标志。
在其他的村采访,可以感受到很多的 “领头雁”都具有现代化发展视野,他们更多地开始关注趋 “绿”的社会效应,“生态”这个词不仅常挂在嘴边,更落实在了行动上。对高污染的项目说“不”,对高耗能的项目说“不”,对高排放的项目说“不”,已经成为了共识。
我市各村也在 “领头雁”的带领下,以多种形式改善农村环境,开展大规模村庄环境整治,在三农体制内发展绿意盎然的第三产业。农村现代化,在村党委书记的眼里,已经不单是经济指标的提升,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绿色的发展自觉和实践思维。
市领导下基层与“头雁”面对面
我市村(社区)党组织培训班现场教学
立新村公推直选现场
八桥村两委班子深入创新种植合作社种植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