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陆尊
这个夏天,八桥镇和西来桥镇“村BA”如火如荼,他们把村民寻常日子变成了最热闹的歌,让活力在篮球场上得到绽放,让邻里之情在笑声里相互交融,把和美乡村的模样清清楚楚映在每个人眼里。
融媒体记者让我帮忙整理扬中篮球赛史料,在找出的五十年代到现在的上百张照片中,我看到了扬中篮球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影,篮球场上每一次跳跃,都积淀着他们青春的勇气与信念。
据《扬中县志》记载:扬中最早的篮球场于民国20年(1931年)设在“扬中县民众体育场”内,扬中最早的正式篮球队是成立于1948年的三 氵 窅正德乡的“发扬”篮球队和中心沙“江涛”篮球队。解放后,全县有洪流队(机关干部篮球队)、曙光队(三茅职工篮球队)、青锋队(八桥教工篮球队)、公安队,经常与泰兴、丹徒、镇江、常州等县、市举行友谊赛。1951年5月8日扬中县“洪流”“教工”队比赛后的留影,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扬中最早的一张篮球照片。1959年扬中县县直篮球队的合影中,十名球员和一名教练,英姿飒爽的形象,绝对是当年的风流一代。
早期各单位学校更多的是无处不在的篮球架,一块拼接的木板、一个铁环、一片平整和着煤渣的烂泥地,坏处是运动员摔倒了就会被磨掉一层皮。墙上按个铁环,学生和工人平时练练投篮,充实了大家的业余生活。
扬中第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是我母校(城镇小学)于1963年兴建的篮球场,面积450平方米,顶上用钢绞缆挂着的太阳灯,可在晚上看赛,这就是三茅街上鼎鼎大名的“灯光球场”。十几岁时,青春期的男孩总有使不完的力气,我个子虽偏矮,篮球却是我的最爱,除了傍晚常去最近的县粮管所球场扔几个球之外,更大的兴趣是看比赛。
当时条件稍好的部门,浇个水泥场,油漆划上框,就算是有了个篮球场了。县粮管所的篮球场规模很大,其实建造的目的是晒粮食用。绿扬路的县体育场的田径场旁并排有5、6个篮球架,县运动会的比赛通常在此进行。县属主要企业,县农机厂、洗玉厂、化肥厂、电子仪器厂、各乡镇文化站、学校等都有篮球场,而条件设施稍好的当属县邮电局和供电局场地,超平整的水泥地,球拍在上面不会东倒西歪,镶嵌在水泥里的网格线,尺寸规范。
八零年代的夜晚,压抑许久的人们精神需得到某种释放,三茅街上文化活动较少,电视还未普及,篮球就成了最好的解压方式,没有夜生活的老街上,太阳灯下的篮球赛就成为焦点,没有高低看台的灯光球场总被围得水泄不通。夏天的夜晚,太阳灯下激战正酣,飞蛾聚拢在灯管旁飞舞着,高抛的篮球将钢缆碰了一下,灯骤然熄灭,电工师傅快速将钢缆放下,换上新的太阳能管,球员正好补下水,观众用力将芭蕉扇拍打着腿上的蚊虫,不到比赛结束,一个也不愿意离去。
除了零散的打球爱好者,扬中正规的篮球队有:教工队、邮电队、供电队、粮食队、工业队、商业队、供销队、物资队、卫生队、机关队、财税队、工商队、乡镇队等球队,也有农机队、电子队、电机队、玉器队、县中队等企事业单位队伍。不仅有男篮,也有女篮,六十年代就成立了扬中县女子篮球队。徐亚非一张身穿“五七学校”运动服、手捧篮球的照片,是她1971年成为扬中学校少年篮球队队员,到宜兴参加地区比赛后的留影。
当年超高个无疑成了各球队的主力,本土球员几乎很少有1米9以上的。也记不得哪一年哪个队,好像从甘肃引进了一位2米左右的球员,轻松的扣篮动作,成了整场比赛的高潮。著名教练员印象最深的是蒋冠芳老师,他做过我们体育老师,头有些秀顶,既做教练员又做运动员,甚至在“松鹤”篮球队的照片上还能见到他“高人一等”的样子。
我姑爹朱恒怀,1959年时就代表扬中参加过省运会,在部队当兵时更是体育健将,一直挂在墙框内的一张赤膊健美照,浑身的肌肉,尽显阳刚之气,个子虽不高,但并未断了他的篮球之梦,他成了扬中为数不多的篮球裁判员之一。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江洲西路体育活动中心篮球场的建成,环球场建起高低看台,可容纳千人观看比赛,扬中与外地队的比赛也逐渐频繁起来。再往后,各学校建起了室内体育馆,透明篮框,电子显示屏,高标准的场地设施,培养了一批篮球高手。
2014年扬中奥体中心体育馆总建设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竞赛区、运动员区、竞赛管理区、新闻媒体区、贵宾区、健身房、咖啡厅一应俱全。省队、国家队甚至国际名队也来进行过比赛。
随着终场零点乐队的 “相信自己,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音乐结束,谨将此文献给所有热爱篮球的扬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