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影虹
荷香扑鼻的夏日,和老妈报名参加了扬子晚报组织的繁星写作营,一起去苏州吴江采风。
我从小就喜欢江南古镇,听闻这次的行程里有南厍古村的走访,心下存了一丝兴趣。不过这兴趣也不甚大,因为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不管是什么古镇遗珠,都躲不开“网红”打卡和商业轰炸,怕不是又要看到一堆做旧的仿古建筑和千篇一律的文创小店了。
没想到很快我就被打脸了。
南厍村小得如一枚被遗忘的纽扣,缝在水边。一进这里,就像不小心按了时光机的“慢放”键。老房子们稳稳当当地立着,灰白的墙,黛青的瓦。虽然墙皮有些斑驳,砖瓦间夹着岁月的裂痕,可一点没有要“整容”成网红民宿的意思。几位阿公阿婆坐在自家门口的小板凳上,悠闲地扇着蒲扇。见到我们这些外来游客,既不热情招呼,也不刻意回避,眼睛半眯着,像是在打盹,又像是把整个世界都看在了眼底。他们身后,竹竿上晾着的花衬衫、蓝布裤在微风中轻轻晃悠,像在跳一支无声的慢舞。
村口有家小卖部,东西不多,但日常所需的油盐酱醋倒也一样不少。老板娘坐在柜台后面,正专心致志地看着电视。我进去买瓶水,她眼皮都没怎么抬,指指付款码,再将水递给我,动作不紧不慢,全程没一句多余的话。那感觉,好像卖不卖东西,对她而言都无所谓。这店,估计也就图个“开张着”,赚多赚少,随缘吧!
第二日,我们自驾去了震泽。震泽要比南厍大,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河上架着石桥,桥面已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光滑。
水面平静,偶有小船划过,荡起的涟漪不多时便消散了。
河岸两边的铺子,以餐馆茶楼居多,然而游人较少,见惯了木渎、同里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如此清冷的古镇倒真是罕见。这里就连店铺也都是实实在在给游客吃饭歇脚的地方,没有网红打卡点,更没有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店。店主们的神态统一得很,非常“佛系”。那神情,说是在等客人吧,又不像;说无所事事吧,倒有种气定神闲的安稳。一位餐馆老板见我们驻足观望,便吆喝我们进去吃饭,婉言谢绝后,她依旧豪爽亲切:“好的,有空就进来坐坐!”
路过一家叫“阿婆团子”的铺子,海棠糕一只五元,付过钱,头发花白的阿婆从炉灶里夹出一块热气腾腾的糕点,金黄透亮,香气扑鼻。
老妈问她:“生意咋样啊?”她笑着摆摆手:“够吃口饭就行咯!”
这些人的语气里,透着一种踏实的安然妥帖。这份安安稳稳的劲儿,像块温润的鹅卵石,轻轻敲了我一下。
离开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镇子。几缕炊烟正慢悠悠地从烟囱里飘出来,然后在温柔的晚风里散开,混着饭菜香,融进了暮色里。
回程路上,脑子里还在过电影。人们总爱说“原生态”,好像带着点猎奇的眼光。可南厍和震泽给我的感觉,不是表演出来的“生态”,就是人家实实在在的日常。日子像村边的小河,不慌不忙地流着。这里的人,脸上没有那种被生活追赶的焦虑和疲惫。他们的安稳,更像是骨子里透出来的,一种“我就这样过,挺好”的从容。
人生在世,轰轰烈烈者少,平平淡淡者多。而平淡之中,未必没有真味。或许,慢下来,守着自己的一方水土,安心做好眼前事,这日子,也能过得像那桥下的流水一样,绵长又自在。这道理,在南厍和震泽的慢时光里,我算是真真切切地懂得了。
而我,能在这样两个地方晃荡一天,看看不紧不慢的生活本身,听一听流水声,心里那点浮躁的尘埃,好像真的被轻轻拂去了。这份“安安稳稳过自己日子”的状态,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踏实感,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下次要是心浮气躁了,没准儿还得去“蹭”点这份宁静,给自己充充电。毕竟,被生活温柔又踏实地包裹的样子,谁不喜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