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明法
已故扬中籍作家杨祥生的长篇小说《江心跳板》在他去世一年后隆重面世,这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杨祥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各类作品200余万字,著作等身,令人钦佩。扬中是他出生、成长的原乡故土,他的文字里浸透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原汁原味的乡音里饱含着他的依恋和热爱。
从他已经发表和出版的作品名来看,他是一位严肃的乡土文学作家。杨祥生先后出版的小说集《黑船》《桥墩》《江声如歌》《临江的窗》等,都是反映扬子江中宝岛太平洲的风土人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靠种田走上社会的。一个作家的全部创作都围绕他的胞衣之地而展开,他就是本乡本土的代言人,这是中国乡土文学的风骨所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代表性人物刘绍棠、周立波甚至汪曾祺、沈从文,都是乡土文学的重要作家。杨祥生先生在扬中生活70多年,在本地文化事业的多个岗位从事领导工作,消化吸收了丰富的乡风民俗和本土文化元素,结合个人的深度思考,从而转化为各种文学体裁的表现手法,作品读来令人顿觉亲切、自然,偶有会心一笑之感。
《江心跳板》是一部反映抗战期间新四军向北发展、向南挺近、建立苏中抗日根据地而建立抗日交通线的长篇小说。杨祥生深入研究了扬中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独特的 “江心跳板”作用,在充分运用史料的基础上,走访亲历者或其亲友,虚构了“黄裕友(黄狗狗)”这个主人公,通过他参加革命、参与组建地下交通站、发动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全纪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扬中这个长江小岛取得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显而易见,这是一部主旋律的文艺力作。我们熟悉的《苦菜花》《铁道游击队》《地雷战》等战争题材作品,因为其浓郁的乡土文学特色而广为传播。杨祥生显然吸收了上述作品的成功之处,用大量扬中方言讲述为主要人物画像,把许多扬中地方民俗嵌入故事发展进程以增强阅读趣味,用江中小岛的四季风景描绘来增加故事的氛围感,作品中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凸显了文学为大众服务的功能。通读《江心跳板》,我总结这部作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方言俚语制造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是文学作品保持独特性的重要标志,一个作家的语言特点区别于他人的手法有很多种,杨祥生深谙此道。在作品的后记中,杨祥生表示:如果老题材写出明丽的光辉,艰苦的岁月留下信仰、忠诚、正能量和不竭的动力,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记,印记之后同样是一次新的镌刻。我觉得这段话是一个成熟作家的标志。抗战题材的小说很多,能够区别于其他的必然是作品与众不同的叙事和语言。杨祥生在《江心跳板》中鲜明地采用方言和俚语,突出主人公的地域性特色。作为一个出生于扬中的作家,我对文中的语言有着自然而然的亲切,那么对于外地读者,这样的土话会不会造成阅读障碍,我觉得不仅不会,反而有加深印象的作用。比如小说第一章的第四部分,写黄裕友娶妻,渔民黄狗狗的船友不能生育,对妻子动辄打骂,甚至把妻子抛江,黄狗狗同情弱者,救起女子,这个女子因此自愿嫁给了他。这一段里有大量对话,都是扬中土话,非常贴合人物,一些俚语比如:瘪芝麻榨不出油、绝屁股、吃花生米、大的八十三小的要人搀、命不好苦八字、要死卵朝天等等,还有洞洞眼眼、杲昃,这些语言结合故事情节,读者无需注解,自然领会,所以有加强记忆的效果。
二是乡情民俗在叙事中的润滑效果。和前述一样,《江心跳板》在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立方面,多依靠扬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风貌,来烘托故事发展。杨祥生说“当时,河、港、埭、桥、庙等众多,是扬中的特色”,在小说里,故事中的人物融入这些特色中,生活战斗,都能利用自然地形和地理特征,浑然天成。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渔民,对水上生活的民俗描写也非常传神。比如说到渔人的忌讳多,“船艄严禁大小便,跳板上不准坐人,停船时船艄不准对着庙宇祠堂或者桥头路口河口,吃饭时筷子不能搁在碗上,吃鱼不能把鱼翻过来吃,等等”,写到当时扬中的社情。第四章第五部分,写创办战地医院,征用二十圩埭黄家九十九间半,这里就详细描写扬中这个岛县……四面环江地势低洼,洪涝灾害年有发生,灾民啼饥号寒,咽糠菜,吞观音土,逃荒求乞,苦不堪言。后面也写到在上海做生意开店办厂的扬中人,自发组织旅沪同乡会,也捐款支持抗日。还有关于老郎街的形成以及一三六九赶集场等等民俗,这些在老一辈的扬中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文学作品,也有为历史为地方作传的功能,扬中籍的作家都要向杨祥生学习。
三是用小段故事串联起的分镜头效果。小说第八章是非常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部分。这一章三个分节,分别用河豚、刀鱼、鲥鱼作为地下党联络人员的代号,这是非扬中莫属的神来之笔。而《江中跳板》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故事情节发展上,采用了电影分镜头剧本的手法,用一个个故事片段来串联情节,可读性极高。比如小说第二、三、四,以及第十章,写新四军初战老郎街,击退贾长富,办教育办报纸,发动妇女、禁大烟,每一节写一个故事,从人和事写起,有分有合,有机串联。第九章“老郎街行动”,第十一章奇袭新坝,第十三章第一部分八桥和三茅战斗胜利,扬中光复,这些战斗场景生动而传神,画面感镜头感十分到位,完全可以独立成章,拍成电视剧或者小电影,过去央视电影频道播放的这一类影片很多。第十二章关于上海锄奸的故事也是如此,希望扬中的年轻作家可以结合当前电影市场的要求,改编这些部分,拍成电影,可以扩大影响。
在小说的后记中,杨祥生说:扬中属革命老区。这让我这个扬中籍作家也深感惭愧。在镇江提到革命老区,自然会想到茅山,以及该地区的丹阳延陵、丹徒宝堰新丰,以及韦岗,过去我们从来没有把扬中和革命老区这个专有名词联系起来,杨祥生为扬中的革命斗争史浓墨重彩地添了一笔。我们每个作家都要把扬中这个江心跳板的光辉历史传播到更大范围,为家乡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