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只是转场,冲锋号永远嘹亮。”在我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这句话。曾在军营锤炼的忠诚,化作了服务群众的赤诚;训练场上磨砺出的坚毅,成为突破困局的锐气;戍边时沉淀的奉献精神,化为了回馈社会的热忱。他们将军人底色融入江洲大地的烟火日常里,续写着“向前冲锋”的实干篇章,为这座城市添上了一抹动人的“红色”。
商海立新功 创业显担当
张明程今年47岁,1999年退役后,他在多地辗转历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以军人的担当履职尽责。2009年,他怀揣着敢闯敢拼的劲头,创立了镇江威斯康电器有限公司,二十余年来深耕在防爆电气领域。如今他企业的产品不仅遍布华北、东北等地,还远销欧美、亚非多国,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带动八桥镇当地1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
此外,张明程还积极参与到村里各项事务中:他主动捐资捐物,全程参与本村退役军人服务驿站的建设;在工作之余,他总是冲锋在前,带头参与村内整治环境;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备上慰问品走访村里的困难群体,耐心倾听诉求,尽自己所能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难题。
在我市,像张明程这样的退役军人不是个例:许长友退役后创办绿岛管阀件公司,为数十名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岗位,累计捐款80 万元用于镇村道路修建、危桥改造等;朱小华投身物流行业,创业之余还自费30余万元,利用自家房屋打造了拥军驿站,为村里的退役军人提供活动阵地;季成龙投身农业在西来桥镇创办起了家庭农场,这些年,他种植的樱桃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他还建起了我市首个以退役军人为主体的公益救援队,多次开展跨区域救援工作……
截至2024年,我市共有2246名退役军人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们以军魂铸商魂,让“退役红”成为扬中经济版图上鲜亮的底色;他们积极投身公益,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也让我市尊崇军人、关爱社会的美德在幸福岛城深深扎下根来,不断传承。
振兴践初心 乡村展新颜
在新坝镇新安村,有一位“兵支书”陶杰,任职4年多以来,他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书写着忠诚、奉献的奋斗篇章:16组的窄道拓成十米大道,是他不厌其烦、多次协调的见证;荒晒场改为健身广场,是他心系群众、真抓实干的写照;村集体年增30万元稳定收入,是他谋划产业、精准施策的实效;成功创成全国文明村,是他带领干群、共建共享的成果。这些“战绩”无不彰显着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干担当。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赵斌说:“如今,像陶杰一样活跃在扬中市各个村(社区)的‘兵支书’共有35名,他们经过部队多年培养,不但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而且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试敢闯,是推进我市乡村全面振兴的宝贵资源。”
除了“兵支书”,在我市乡村,还有不少退役军人为了乡村的发展而默默耕耘着:经开区三跃社区的“橄榄绿铁三角”——社区党委书记王正法、副书记童道平、主任夏太君,15年如一日地把三跃社区“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油坊镇鸣凤村村干部郭晓宇用“三寸不烂之舌”调节着乡邻间的矛盾,涵养着文明乡风;八桥镇红旗村“党小组长”顾国华把党的政策讲进田间地头,筑牢基层堡垒。
这些将双脚扎进乡村的“退役红”,用 “兵” 的底色绘就出一幅路畅景美、业兴民安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基层绽光芒 平凡续本色
交警张庆余的从警路,是“海军蓝”到“藏青蓝”的本色延续。二十余载,他在部队里淬炼的“较真”劲儿从未褪色。刚转业面对全新领域时,他靠着部队里那股“啃硬骨头”的劲头埋头苦学,短短数月就成长为了队里的业务骨干;执勤时,他总是以军人特有的沉稳化解僵局;今年高考首日,我市出现强降雨天气,考点路段出现积水致交通不畅,张庆余一直坚守在积水中疏导交通,用行动诠释着军人恪尽职守、服务人民的担当。
从军营到城管执法一线,张敏同样带着军人的担当深耕在我市街巷。面对利民市场西弄摊贩占道、停车混乱的难题,他带着“群众闹心,咱就得上心”的信念,慢慢让杂乱的街巷变得整洁有序。考虑到流动菜农们的营生,他积极主动与市场建管公司沟通协调,将流动菜农妥善疏导至利民农贸市场“自产自销区”,让大家能规范、安心经营。23年的城管生涯,他靠这股温情执法的韧劲儿,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认可。
不止于执法一线与街巷之间,更多“退役红”在不同平凡的岗位续写着军人的故事:在公交运营一线,施林把准点发车的承诺化作日复一日的坚守,让“公交蓝”载满温情;在环卫岗位上,薛伟将军营里的吃苦精神融入清扫保洁,顶严寒冒酷暑守护城市洁净,让“环卫橙”扮靓街巷;贡志国在医疗岗位上把部队里的严谨细致融入临床诊疗,用医者仁心点亮患者生命之灯。这些曾身着戎装的人,如今在平凡岗位上依然带着军人的底色,让“退役红”在基层焕发出新的光彩。
□ 赵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