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多亏专家支招,小区半年的物业费僵局终于破了!”三茅街道某小区居民王丽华的感慨,道出了市司法局化解基层矛盾的实效。近年来,市司法局循着“民声”找问题,盯着“解声”下功夫,用一系列精准举措,让矛盾化解既有速度又有温度。
居民的“烦心事”在哪,工作重心就往哪沉。通过问卷调研、居民座谈,市司法局摸清了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高频痛点,随即组建起由资深调解员和法律顾问组成的专家团队,为重点区域“量体裁衣”制定调解方案。在三茅街道某小区的物业纠纷调解中,专家团队创新运用“法律讲解 + 情感疏导”双轨模式,不仅厘清了权责,更解开了居民心结,成功打破僵持半年的物业费收缴僵局。如今,曾经剑拔弩张的小区群里,被邻里互助的暖消息填满——这正是社区和谐防线越筑越牢的生动注脚。
“张大妈和李大爷为种菜吵起来了!”新坝镇网格员小王的一条上报信息发出,不到20分钟,调解员就赶到现场。这套“社区吹哨、专家报到”机制,依托“苏解纷”小程序和12348热线,让网格员、志愿者当起矛盾“前哨”,98%的纠纷在萌芽阶段就被化解。“以前一个月磨不清的事,现在三天就理顺了。”小王笑着说,村里吵架的少了,跳广场舞的队伍都壮大了。
“调解要先听透对方的理,才能找准双方的情。”兴隆街道老调解员张跃文翻着调解记录本,给徒弟周彭复盘案例。这种“一案一复盘、一案一总结”的传帮带模式,加速了年轻调解员的成长,更让调解智慧代代相传,为基层队伍注入持续活力。小周跟着师傅3个月,就独立化解了12起邻里纠纷,成了街道里的“调解新星”。
化解矛盾,调解员的专业度是关键。对此,市司法局聚焦社区实际需求,推出“订单式”调解能力提升计划。针对劳动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物业纠纷等常见矛盾,邀请资深法官、执业律师组成“金牌导师团”,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解读》《民法典》等专题课程,通过“理论授课+案例模拟+现场答疑”的教学模式,累计培训调解员158人次,形成了“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如今,在我市越来越多的矛盾化解在楼道里、解决在社区中。接下来,市司法局将持续以“民声”为指引,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让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一线,为构建和谐社会持续注入“调解力量”。
(奚嘉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