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 尊
长江十年禁渔,经过几年保护,整体鱼类资源改善了许多 ,长江扬中段刀鱼穿梭,河豚数量也渐渐恢复,雷公岛旁江豚宝宝们嬉戏追逐。而鲥鱼终究未闻重现。
鲥鱼,是我国名贵鱼种之一,人们称它为“鱼中之王”。张爱玲的三大憾事为: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历史上文豪们毫不吝啬笔墨,漫天古诗扑面而来,对鲥鱼有众多描写:王安石的“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牛乳”;梅尧臣有《鲥鱼诗》:“四月鲥鱼跃浪花,渔舟出没浪为家。甘肥不入罟师口,一把铜钱趁桨牙。”清代李斗深《扬州画舫录》载:“南则三江营出鲥鱼。”三江营与扬中新坝雷公岛同处一处江面。清代《直省志书· 丹徒县》记载:“鲥本海鱼,季春出扬子江中,游至汉阳,生子化鱼,而复还海。”《扬中商业志》亦载:鲥鱼每年春天由海溯江繁殖、产卵、孵化,上至江西九江,产仔后顺江而下再进入海洋。鲥鱼农历谷雨前后游至润、扬、常、泰四个州江面。由于扬中在清代光绪30年前,属丹阳、丹徒、泰兴、江都、武进、甘泉六县共管,昔时太平洲处在这四个州的中心大江之中,江岛四周水流平缓,饵料丰富,是鲥鱼理想的栖息之地,自然为重要的江产捕捞之处。长江下游春末夏初之时,常常阴雨绵绵,俗称“时梅天”,而鲥鱼也正在这个时候出现,所以叫它做“鲥鱼”。古谚云,“清明早,芒种迟,立夏小满正当时”,以农谚形式记载鲥鱼捕捞的最佳时令。此时的鲥鱼色白鳞圆,皮下多脂肪,最为肥嫩,故长江扬中段上市的鲥鱼质量最为优良。
《金瓶梅》52回中,有商人向西门庆借到了一笔数目不菲的银子,为了表示感谢,他给西门庆送了四盒礼品,其中一样就是“四尾冰湃的大鲥鱼”。他炫耀道:“你们那里知道,江南此鱼,一年只过一遭儿,吃到牙缝儿里,剔出来都是香的。好容易!公道说,就是朝廷还没吃呢。不是哥这里,谁家有?”为什么朝廷都吃不到?究其原因:一是鲥鱼不易保鲜,需要用冰块保存。《本草纲目》说:其性浮游,才出水即死,最易馁败;二是鲥鱼的时节性强。鲥鱼明清时曾经是珍贵的“皇家特供”,江阴至镇江段的鲥鱼明清两代更是贡品里的尖货。明代何景明的《鲥鱼》:“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赐鲜徧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康熙皇帝曾下令从扬子江“飞递时鲜,以供上御”。从扬子江到北京,每隔30里设一驿站,竖起高大的旗杆,白天旌旗高悬,夜间灯笼高照,调来健马3000多匹,数千人日夜待命,如传送紧急军情一样,飞递鲥鱼,几千里路限二十二时辰赶到。即便满汉全席有鲥鱼,皇帝也吃不到新鲜鲥鱼,味道比刚出水的红鳃鲥鱼相差甚远,甚至出现糟臭味。
除了进贡以外,大部分鲥鱼要妥善地运到上海、南京等地市场出售,时值夏令,要把这么多的鲥鱼保持新鲜,就必须把鱼冰冻起来,否则鲥鱼颜色失鲜,甚至变质,那就难以卖得好价钱,甚至无法出售。可是,那时机器冰供应只有上海有,但是价高不合算,因此,建筑冰房贮藏冬天收取大的冰块备用。新坝清代就建了一座冰房。三 氵 窅港是我县较大的渔港,先后建有孙泰来鱼行,老板孙仁鉴;民国十八年,商民黄晋卿,看到孙泰来鱼行获利颇巨,便在三 氵 窅西街开设黄公泰鱼行;民国二十三年,杜三之子杜祥兴和孙殿卿、张耀庭,合资在南街又开设了利生鱼行,从此以后,三家鱼行,都建了冰房,互相竞争,抢做鲥鱼生意。因此,每年捕取鲥鱼季节,湖北帮、江西帮、安庆帮和本帮的捕鲥鱼船,都来三 氵 窅投行,最多的年代竟达一百多条船。
民国20年第16期《渔况》,扬中江都渔业之调查:万福桥、三 氵 窅镇、玉皇庙、八字桥、油坊桥的渔船众多,说明了江都与扬中江面鲥鱼资源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