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信笺承载万千感慨,满纸真情诉说乡村新生。近日,78岁的兴华村村民张元林提笔致信党组织,细数家园变迁:曾因地理与资源限制、产业结构单一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掣肘而陷入发展困境的兴华村,在村党委书记黄长军的带领下,正以“环境焕新、班子齐心、民生暖心”的崭新姿态重焕生机。
百亩荷塘边,村民们热议的焦点始终围绕这片“希望之田”。“村里是真把咱的事儿放在心里!”正在荷塘打理荷叶的村民笑容满面,“以前荒草丛生的地块,如今种上莲藕,咱也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而且村里小超市、农家乐生意跟着红火,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片荷塘不仅是村民眼中的“聚宝盆”,更承载着增收致富的憧憬。兴华村党委书记黄长军介绍:“荷塘产藕可为合作社增收,还能提供就业岗位,拓宽村民收入渠道。”盛夏时节,荷花绽放、荷香袭人,这里已成周边群众争相打卡的“网红地”。为释放更多价值,村“两委”计划修建荷塘栈道。“建成后既能满足商拍、婚拍需求,也能让游客近距离赏景,力争打造成沿江区知名网红打卡点。”黄长军说,未来将持续挖掘荷塘潜力,让“一池荷花”带动乡村发展,让村民共享每一分红利。
“这条路是村里的‘中轴线’,更是咱出行的‘关键道’,如今修宽了,心里特敞亮!”望着原团结小学前崭新宽阔的道路,村民袁臣难掩喜悦。这条路的蜕变,源于村“两委”对群众心声的快速回应。此前,黄长军带领两委班子与村民代表实地走访,征集基础设施建设意见时,大家不约而同聚焦此处:“中心要道,出门、下地都得走。”“路窄,还是‘断头路’,三轮车进出太费劲。”……群众诉求被一一记下,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工作的出发点。黄长军迅速召集会议商议,将道路拓宽改造列为民生实事重点推进。如今,曾经2米宽的小路已拓至6米,不仅打通“梗阻”,更让村民出行体验彻底改观。“散步不用挤,农用车拉货宽敞又安全,心里踏实!”村民们的点赞,正是村“两委”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注脚。
自2021年以来,兴华村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推行“组网合一、三长共治”模式,将党课搬到田间地头,组织村“两委”成员夜访夜谈收集诉求百余条,架起党群“连心桥”;跨域联动与多家单位结成党建联盟,组织“三长”赴先进村取经,联合金山学院开展共建活动,新建乡村大舞台,节日惠民活动覆盖629户村民;通过“组组比、户户评”活动激发治理活力,发展5名积极分子、1名正式党员,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在精细治理中,村里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环境治理上,拆除违建8处、清淤河道200余米、治理53处污水混接点,让兴华电站河重现清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设施;打通“断头路”、新建拓宽多条道路,实现村级道路全硬化;完成农网改造,360余户的居民点杆线下地,昔日杆线混乱、功能不足等问题成为“过去时”。
乡村振兴路上,兴华村依托金山学院资源蹚出特色路径:规范周边消费市场,规划“美食一条街”,盘活2000余平方米闲置厂房增厚集体收入;发展辣椒深加工产业,创建“兴华牛肉辣椒酱”特色品牌,推动传统农业“接二连三”;整合13余亩抛荒地块与河塘,联动百亩荷花塘、原团结小学打造集餐饮、研学、旅游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同时攻坚兴华电站河整治,组建“三长智囊团”破解“三乱”难题,联合多部门理顺管网,让“幸福河”的水清岸绿惠及每一位村民。
五年耕耘,春华秋实,兴华村从内到外焕发新活力。这份来自群众的手书点赞,既是肯定,更是期许。
□ 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