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继平
少将蔡慧福给我发来《京剧雅赏百首》,我惊讶得舌挢不下。他原是济南军区《前卫报》的记者编辑,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发表《共在与共通: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路径研究》,出版《军事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等论文著作,多年从事部队新闻工作,他竟有如此雅兴,我想一定是与他的新闻敏感、职业精神有关。
蔡慧福在《京剧雅赏百首》序言里说:“凡事皆可‘顺口溜’。每看一出京剧,便尽量乘兴瞎诌几句顺口溜,或记点剧情,或发点感慨,作为记录,以示已经看过此剧,并借此自娱自乐,以防老年痴呆。不觉百余首了。其中有几首是某剧的重复。对于作为中国国粹艺术的京剧,从一个彻头彻尾的外行,到略知皮毛的爱好者,我颇有感慨,以后慢慢道来。总之,以我浅见,有二百多年历史的京剧就其艺术而言,博大精深,其精其妙,无与伦比;但思想性,若以今天的眼光审视,历史的印记尤深,需认真辨析。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尽可能遏制式微衰落的趋势,跟上时代的步伐,解决继承和创新的问题,焕发灿然的光彩,赢得年轻一代的喜欢。任重而道远是也。”
读了这段话,我大概明白他写《京剧雅赏百首》之目的,不仅仅是出于对京剧艺术的雅赏,原来他是在为“博大精深”的国粹“如何尽可能遏制式微衰落的趋势”,“解决继承和创新的问题”而鼓与呼。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需求和娱乐选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更多渠道获取娱乐和文化信息,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与现代文化融合的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新潮、时尚和现代化的娱乐形式,如电影、流行音乐等。这使得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受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加之京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形式,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此外,京剧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可能对一些年轻观众缺乏吸引力。为了遏制这一趋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京剧的传承与普及。蔡慧福创作的“顺口溜”无疑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京剧,从而增强对京剧的认知和兴趣,扩大京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参与,让京剧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作为部队新闻事业的深耕者,蔡慧福对传统京剧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满街争唱‘三大贤’,谭余一脉得此传。无可匹敌‘定唐刀’,原来是个‘妻管严’。”《京剧雅赏百首》以《珠帘寨》开篇,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三大贤”,不仅使人联想到兄弟情深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而且传承了京剧大家谭余一脉。还有“定唐刀”原来是个“妻管严”更是生动有趣。“有爱就要敢作为,望江亭上惩衙内。狂徒仗势夺我情,且看怎样收拾你!”在《望江亭》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以及对权势憎恶的情感张力。“刀兵起时忠孝难,一出‘探母’唱百年。千般哀怨道不尽,人性光辉终难掩。”《四郎探母》让我们领略到了忠孝难两全的人性光辉。在这个文化快餐盛行的时代,《京剧雅赏百首》像一剂良药,治愈着现代人浮躁的心灵,寻绎出了古老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共鸣点。
读完《京剧雅赏百首》,最大的感受是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力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的戏曲艺术,京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京剧,学习京剧,传承京剧文化。
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娱乐,《京剧雅赏百首》承载着许多无法言说的情感与记忆。蔡慧福用大众能接受的表达方式为这门古老艺术找到了新的诠释路径。他自谦称其为“顺口溜”,我觉得至少可算新韵。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百首“顺口溜”符合新韵定义。
新韵是一种新兴的诗歌形式,通常以现代生活为题材,运用现代语言表达情感,具有简洁、明快、富有韵律的特点。而顺口溜是一种民间流行的语言,通常是由一些押韵、节奏感强的短语或句子组成,内容可以是幽默、诙谐的,也可以是富有启示性的。新韵和顺口溜虽然都是语言艺术的一部分,虽然它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可以互相借鉴,融合发展,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水袖扬云裳,清音醉心怀。一曲传今古,余声遏云来。帷幕徐启,灯光流转,一方戏台便成了千年的渡口。水袖一扬,似云卷云舒,抖落满台风华;莲步轻移,如踏波凌虚,牵动古今幽情。这便是京韵,是岁月长河里沉淀的明珠,在丝竹管弦的牵引下,汩汩流淌,直抵心扉。台上的悲欢离合,唱的是戏文,台下看客感受的却是况味人生。百年的传承,代代名伶的心血浇灌,让京剧艺术如陈年佳酿,愈久愈醇。而《京剧雅赏百首》也传递出一种“京韵”般的典雅与韵味,足以让懂它的人心旌摇曳,沉醉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