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秀林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默默存在的事物,承载着岁月的故事,诉说着往昔的点点滴滴。在西来桥学校,就有这样一口孤井,它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悄然藏着校园发展的密码,见证着学校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一穷二白”的艰难境地,经济基础薄弱,物资极度匮乏,民生亟待改善。在这百废待兴之际,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摆脱贫困的关键在于启迪民智,于是将扫除文盲、发展教育作为治国的根本大计,全力推动全民文化素质的提升。
1958年,幸福公社(今西来桥镇)创办了辖区内第一所初级中学,迎来了首届初一学子。当时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师生们既要在简陋的课堂里潜心教学与求知,又要投身建校劳动。夏日骄阳似火,他们往返于北江边的大泡子窑场,一趟趟肩挑、搬抬烧制的砖瓦;初冬寒风凛冽,在泥泞的芦滩里,他们弯腰收割芦苇,留下了肩扛芦捆艰难跋涉的身影。但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没有人喊过一声苦,道过一句怨,师生们用双手在那块荒岸空地上筑起了求知的殿堂。
1968年秋季,幸福初级中学在66、67、68年三届小学毕业生中推荐招收初一学生。后来,生源逐年增多,初中开始扩招。彼时,幸福初级中学每日在食堂用餐的教职工增加到近二十人。食堂烹饪用水以及教师的茶水,都靠一位姓乔的厨师隔夜前往河港挑取十几担,装满大水缸,用明矾沉淀泥沙。每天,他挑着沉重的水桶,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一趟又一趟地往返奔波。桶里的水并不清澈,晃晃悠悠地随着他的脚步起伏。每走一步,汗水就多浸湿一分他的衣襟。这每一担水,承载着全校师生日常生活的需要,每一滴都饱含着厨工的辛劳与付出,显得格外来之不易。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住校教职工增多,许多远道而来的学生中午也在校蒸饭,用水量急剧上升。每到冬季,河港水位下降,取水愈发困难。为保障师生日常用水,学校果断决定建造一口水井。江中小岛土壤沙含量高、土质松散,地下水源丰富,建造水井难度极大。施工人员采用沉降法施工,克服了井坑坍塌、井墙倒塌、渗水严重等难题,历时数月终于建成水井。经检测,水质基本合格。这口水井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保障,不仅方便了师生,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便利。每天,食堂工友、住校教工家属及校外邻居在井边淘米、洗菜、取水,井边热闹非凡,它成为了联结校园与周边居民的重要纽带。
1970年,幸福公社的教育迎来发展机遇。当时,这里的学生出岛上高中不仅交通不便,而且还增加经济负担。是年,上级有关部门根据群众的迫切需要,批准增设高中班。同时,学校更名为幸福中学,首届招收高一新生66人。
回顾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南京、镇江、常州、江阴及苏北等地的师范毕业生,一批接一批被分配到这座孤僻落后的小岛任教。与此同时,岛上还有大批本地合格且优秀的代课教师与民办教师,他们在师资短缺的年代,撑起了小岛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时,尽管学校设施简陋、办公条件艰苦,生活待遇也不高,但他们始终毫无怨言,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为沙岛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无数心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幸福中学迎来教育发展的春天,中高考制度恢复后,广大教师为“四化”建设教书育人、废寝忘食。初、高中阶段的许多农村学生,为“跳出农门”改变命运而刻苦求学,一批又一批学子通过中考走入高中,经过高考迈进大学殿堂,他们毕业后成为地方与国家建设的各种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域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982年,幸福公社建造了自来水厂。当自来水管道铺设到校园,这口曾不可或缺的水井,其作用才慢慢褪去光芒。然而,它并未就此被遗忘。记得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学校在室外搭建防震棚作临时教室,晚上安排教职工值班护校,值班人员坐在井台旁的法国梧桐树下聊天。有了自来水厂以后,每当停电停水,这口孤井便再次发挥应急作用,为师生和居民解决燃眉之急,用它的“坚守”延续着自己的使命。
时光继续流转,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生源和招生制度发生变化,学校的格局也随之调整。进入21世纪,教育资源整合的趋势愈发明显,西来中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前后,学校按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西来中学与西来中心小学分别合建了标准运动场和师生餐楼,以先行实现“资源共享”,为后期两校合并奠定了基础。在共建食堂时,根据设计方案要拆除水井。当时,有人提出保留水井的建议,后经复议,调整了地基位置,并修缮保存了老井。
1996年暑期,原南阳初级中学与幸福中学合并,拉开教育资源整合的序幕;2006年,西来中心小学与西来中学融合,诞生了九年一贯制的西来桥学校;2007年,根据扬中市高中布局调整方案规定,撤除西来中学高中部。中、小学合并后,又拆除了斑驳的老旧平房或安全系数低的危房,建起了明亮通透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取代了老式黑板,智能白板、VR教学设备陆续进驻课堂。一批批师生来来去去,唯有校园角落的孤井,始终静静伫立——如同一位老者,指着井壁的斑驳与青苔,讲述着当年打水备课的岁月……它默默见证着校园从砖瓦平房到现代楼宇的蜕变,成为时光沉淀的永恒注脚。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西来桥学校的校园,或许不经意间就会与这口孤井相遇。它不再是师生生活的必需,但它身上镌刻着的岁月痕迹,承载着的历史记忆却永远不会消逝。它是校园发展的见证者,是那段艰苦奋斗岁月的象征,更是一把独特的“密码”,只要人们愿意去探寻、去解读,就能从中读懂一所学校、一个时代的发展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