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志强 蔡建华
自2023年仲秋起,扬中蔡氏一族便开始了寻根问祖的旅程。在掌握扬中蔡氏的分布情况基础上,展开了一定范围内的深度探索,先后多次走访了江北江南的众多知情人,查阅了江浙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家谱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奔波与努力,这一寻根之旅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调查发现,我家族的世系传承是:襄——旬——传——枢——谧(谦)——深甫(恩甫)——进(洪、济)——辰卿——澴——有——必。
追溯源流,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封蔡于河南上蔡,新蔡(公元前531年)、下蔡(公元前493年)、陈留(济阳)考城(秦以后)、江苏镇江、江西泗洪(宜丰)、浙江钱塘(两晋末年)、福建泉州(同安,公元860年)、莆阳(唐懿宗咸通年间)、江苏扬州(泰兴,元末)、镇江润东(元末,1368-1398年)、沙洲(明末,公元1629-1644年)等地。明末时期,行德一后裔志荣、行慈一散居沙洲(含当时的扬中全境)。
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生于1012年,卒于1067年,字君谟,号忠惠,是琇公的次子。其生有三子:匀、旬、敏(旻)。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曾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要职,后任福州知州、泉州知府、开封和杭州府事等。宋仁宗时期,他在泉州洛阳江上建造了万安桥(亦称洛阳桥),长1200米、宽15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流芳百世。
据镇江润东蔡氏族谱(九贤堂)记载:梦祥公,蔡襄的第九世孙,为本谱始祖;必昌公,蔡襄的第十一世孙,字敬修,行德一,为本谱始迁祖,元末(1368-1398年)迁居润东(今属镇江)蔡家湾。族谱中还记载:蔡氏共有十三支“必”字辈支派,包括:必源(金坛派)、必得(迁广德派)、必蔫(金坛派)、必绿(竹塘派)、必址(迁居已圣派)、必昌(迁润东蔡家湾)、必达(徒山林派)、必贵(迁浑上)、必逢(塘蔡村)、必禭(居丹阳蔡巷)、必祾(扬州泰兴分支)、必裕(丹阳高庄)、必福(下蔡派)。
必昌公的第十一世后裔志荣,行慈一,明朝末年(明朝年间为公元1629年-1644年),析居沙洲。
扬中的居民原都是来自大江南北的移民,多因生活困苦,迁徙江中沙滩垦荒谋生,所谓“穷奔沙滩富奔城”。东晋时期,扬中地域仅有露出水面的几个小沙洲。宋代始有小沙之称,清代沙洲逐渐相连。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2025年,时间跨度为381年。
蔡氏一族的后“八代”支辈为,咏 锦、承、高、明、绍、继、传、芳。据不完全统计,落户扬中蔡氏一族,现分布在三茅街道新民社区、友爱、指南、友好以及新坝等地。同时,不少宗亲迁移至靖江、金坛、丹阳、泰兴、南京、漂阳等地。
祖先必昌公在镇江润东开基,后来到扬中,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润东蔡氏根深叶茂、繁荣昌盛,现已繁衍出二十八代子孙(“芳”字辈)。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完整地连接了从蔡氏一世祖叔度公起,一直到扬中等地的蔡氏世系传承。至今,蔡氏总世系已传承至第112代,家族世系完整、史料可靠,代代有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