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热线 |
|
|
|
|
“陈奶奶,这两天睡眠怎么样?饭菜合不合胃口?”在三茅街道兴阳老年幸福之家,“95后”年轻院长曹慧子正低着头为83岁的陈奶奶耐心地修剪指甲,并仔细询问老人的生活需求。2021年,辞去深圳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曹慧子毅然回到家乡当起了养老院院长,她用青春热血为乡村 “银发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她的努力下,这几年,兴阳老年幸福之家的入住率已从最初的不足50%上涨到如今的75%。这里8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让曹慧子感到欣喜的是,上个月有4名60来岁的年轻老人组团到这里入住。“我回家乡办养老院的初衷,就是让有需求的老人在这里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被越来越多人认同,是我继续干下去的动力。”曹慧子说。
“我曾听一个村干部讲过某个大学生把萝卜错认成油菜而闹笑话的故事,我当时也是当成一个故事,直到我自己也发生同样的‘事故’。在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后,我认识到,农村工作最忌讳纸上谈兵,坐在办公室翻文件,永远读不懂土地这本书……”在经开区兴城村,大学一毕业就到村里担任劳保协理员的张洁,清醒地认识到扎根基层的底气永远来自“脚下有泥、手中有策”。她拼命向书本学政策,向身边同事学方法经验,向村民学习田间地头的智慧……快速告别 “新手保护期”,她用每天2小时的下组走访和 “日均万步”的铁脚板,建立起了“问题解决—信任积累—主动参与”基层治理良性循环。参与工作13年时间,她成了同事眼中 “问不垮的活台账”,村民口中“离不开的贴心人”。
他们只是万千优秀青年的缩影。在我市,右脚骨折借用助行器也要上手术台的青年医生高洋;一台手机、一架自拍杆走村串巷帮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村干部施艳文;回乡种蝴蝶兰带领村民致富的“95后”花农朱桁毅……他们厚植初心如磐、勤于耕耘的青春信仰,用实际行动解锁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唱响 “劳动最光荣”的青春之歌。
□ 王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