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快报文章
 
扬中快报
当前位置:首页 >>快报文章>>扬中快报
扬中快报  
上一条:做教育实践的潜行者 下一条:特刊
片片芦花飞
乔兆军   2011-11-30

        乔兆军      傍晚和母亲在小河边散步。夕阳把河岸涂抹成金桔色,芦苇在夕阳的背景中悠悠摇曳,簌簌喧响,美得令人心颤。流苏似的芦花,如音符一般散落在水面、树顶和岸边。偶尔有几朵停留在母亲的头上,我用手轻轻地掸去。岁月不饶人,母亲老了,像一株经冬的芦苇,单薄、瘦小,头发已像芦花般灰白。      记得小时候,芦苇刚抽出淡黄色的新芽,母亲就会早早地掐回来,做成一盘可口的小菜,或留着给我们当零食。到了芦花开的时候,母亲将芦苇砍回家,一小把一小把地捆好,摆在门前晒。等晒到芦花都要掉的时候,再用小竹篾,轻轻地将芦花打掉,花絮用来做枕头,柔软舒适。剩下的苇杆来编织席子,即使小的也舍不得丢弃,可以编成筲箕或扎成扫帚。芦苇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我们抽了它的叶子,做成芦笛,悠悠扬扬吹出许多热闹的曲调。或干脆折下一段来,摹仿戏台上武生的马鞭挥舞。      芦苇在贫瘠的河岸两边肆意地蓬生着,一丛连着一丛,一片连着一片。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它挺直了腰,蓬勃向上,在狂风骤雨的时候,它弯下了腰,避免了被摧折。想起了我的母亲,她就像一株芦苇,柔弱中有着无穷的韧性。她常说,忍一忍,什么都会很快过去。儿时饥饿的岁月,因为有了母亲的坚强而变得生动了起来。      前段时间回家乡小住,夜里被芦苇丛中鸟叫声搅得睡不着觉。家乡的鸟儿为何这么多?第二天我便到河边一看究竟。芦苇四面张开了一道道网,网的旁边插着一根木棍,木棍上绑着个小话筒,那夜夜不息的鸟叫声就是从话筒里传出来的。原来是村里人在诱捕鸟啊,一只鸟能买10元钱。芦苇丛里鸟儿会越来越少,没有鸟鸣的芦苇像穿着破旧衣裳的老妇,已没有往日的生机。      再去看时,河提上的许多芦苇已被砍走,留下盘根错节的根。稀稀疏疏的芦苇显得越发的消瘦,远处的挖掘机在轰鸣,听村民说,这儿将要建成一个水产基地。飒飒的秋风仍在,流浪的白云也在,却消逝了叽叽喳喳的鸟鸣,少了打苇叶的母亲和孩提时我们的嬉戏。      看来,故乡的芦苇要成为我梦中的记忆了。又是深秋时节,故乡的芦苇花该开了吧,随风而散的它们不知有没有一朵能飞抵我的窗前。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93301441
位访问者
本年度:141889443 本月:3565318 今天:7705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