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沙沙”的运笔声在教室回荡,执教多年的郎大伟老师轻抚宣纸纠正学员笔势:“这两点水要像亲人相拥,不能隔得太远。”日前,江州老年大学书法教室内,二十余位银发学员正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舞蹈”,墨香浸润中,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减速键。
教室内,课桌上摆放着墨汁、毛笔与一沓宣纸,学员们或戴老花镜、或眯眼凝神,左手轻按宣纸边缘,右手悬腕运笔,一笔一划慢描细写。“我年轻时就喜欢书法,那时候条件有限,没有跟着老师系统学习过,但也买字帖跟着练,每天在家至少练20分钟!”坐在后排的孙小红是2025年秋季学期刚报名的新学员,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老师强调的练笔重点与自己的心得,“以前都是自己瞎琢磨,现在有老师系统教学,老年大学真是圆了我系统学书法的心愿!”课堂一角,几位没带毛笔的学员正拿着签字笔在笔记本上同步跟练,学员王琴便是其中一位。“我之前报了音乐课,这学期选课的人一下子翻了倍,教室里挤得转不开身,我感觉人太多了,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听书法课。”她翻开写满字迹的练习本,本子上既有工整的楷书,也有刚来时写的“初练稿”,“刚开始觉得枯燥,跟着老师练着练着,慢慢就找到感觉了,写着写着心就静下来了,现在每节课我都来跟着老师练习。”
“书法不只是写字,是练心、是养性。”郎老师看着满室专注的银发学员笑着说。在这方小小的教室里,笔墨不仅是传承千年的技艺,更成了银龄群体涵养心性、安放热爱的“精神栖息地”,一笔一划间,写满了“夕阳无限好”的从容与惬意。
(邹文倩)
记者感言
在这方墨香四溢的天地里,看到的不仅是横平竖直的功力,更是岁月沉淀的从容。当年轻人追逐“秒速”时,这些银发学子却在“慢笔”中找到了生命的韵律。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最动人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