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永平
在那充满烟火气的年代,西来桥老街的清晨总是被大福根家烧饼店的香气唤醒。
20世纪50年代,大福根家的烧饼店像一颗明珠,镶嵌在老街的岁月里,散发着温暖而诱人的光。只要他家的脂油烧饼出炉,那浓郁的香气便如同一缕缕温柔的细丝,瞬间弥漫了整条老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美食与温情的故事。
大福根家的脂油烧饼,是老街人心中的美味。那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更是岁月沉淀下的匠心与深情。
面粉是上等白面,每颗粉末都饱含着大地的馈赠;配料更是毫不吝啬,每一种都经过精心搭配,猪油挑选白嫩肥厚的脂油,只为呈现出最完美的风味。而烘烤的技艺,更是大福根家祖传的绝活。
把烧饼基子贴到红红的碳火炉子里,那需要过硬的功夫!既要不怕烫,还要动作迅速、精准无误。俗话说“回炉烧饼贴不上”,是决不能回二手的。大福根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对美食的热爱,总能将每一个基子完美地贴在炉壁上,让它们在火炉中慢慢蜕变,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烤脂油烧饼,掌握火候是关键。时间短了,脂油不熟,烧饼便少了那股浓郁的香味;时间长了,烧饼发硬,还会带有焦味。只有火候恰到好处,烤出的烧饼才会香、脆、酥、软、肥。
大福根家的脂油烧饼,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精心制作下,成为了老街人心中最难忘的美味。每一口咬下去,烧饼屑直往下掉,脂油直往外冒,让你感受到烧饼的酥脆、面粉的筋道、脂油的醇肥,以及那恰到好处的火候带来的完美口感,让你回味无穷。
大福根家的烧饼店,不仅仅有脂油烧饼。他的手艺如同宝藏,藏着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洋糖脆、老酵脆、京江(吴方言gāng)脐、馓子、桃酥、京果、麻雀蛋、牛绳子、雪片糕……每一样都承载着老街的记忆,每一样都让人难以忘怀。
大福根家的“京江脐”,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它那香、软、酥、甜或咸的口感,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魔法,让人一尝精神焕发。而这时大福根便得意地说:“过去只有慈禧太后能吃到像我做的这京江脐。”顾客故意跟他抬杠,皇宫里有的是山珍海味,慈禧太后还吃这东西?他说你们不知道,“京江脐”原来叫“金刚脐”,因为它的样子像八大金刚的肚脐,也有人叫它“老虎爪子”。皇太后跟乾隆皇帝下江南,走到镇江,过江晕船,吃什么都没用,后来吃了巡检送的金刚脐才好……听到这里,孩子们总是打断他的话,迫不及待地追问:“大伯,那它怎么又叫‘京江脐’呢?”大福根故意卖个关子,等到收完钱,才慢条斯理地讲起那个古老的故事……
大福根的讲述,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每一个听故事的人都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历史的温暖与美好。而那些孩子们,更是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对美食与故事的热爱。大福根的“京江脐”,也因此成为了老街上的传奇,吸引着无数人前来品尝。而大福根家的老酵脆,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它的价格便宜,吃起来方便,是中心沙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干活累了,肚子饿了,泡上一老酵脆,既能充饥又能解渴,那种简单的幸福,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
过去,坐月子的人用老酵脆、鸡蛋加豆油煮,再加陈酒、红糖,可驱寒、补身。那时候,沙洲上的人都知道。送月子礼,就到大福根家定做老酵脆。那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份心意,一份对新生命的祝福。
岁月如歌。如今,西来桥老街已不复存在,但大福根家烧饼的香味依然飘在老一代人们的心里。那是老街的记忆,是岁月的见证。一炉烧饼香满街,那是老街的味道,是西来桥的味道,是扬中的味道,是永远也忘不了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