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强
对于每一个扬中人来说,“假溜”及“假溜”烧饼,这两项东西自然是耳熟能详的。
扬中人所说的“假溜”,也就是知了,又称蝉。此外,还有一部分扬中人把知了读成“借柳”“截柳”,是因为蝉借柳而生、借柳而长,所谓“无柳不蝉”。其实,知了并不只单单依附在柳树上,杨树、水杉木、果树、构树等树木也是知了们的栖息场所,因而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至于读成“假溜”,更是让外地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扬中本地人对“假溜”的来历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知了有一个古称谓:蠽蟟。为什么扬中等地将知了说成“假溜”“借柳”或“截柳”,估计是因为知了的真正名称“蠽蟟”两字实在是难记、难写。久而久之,就以同音字或者读音相近的字替代,以至于以讹传讹,口口相传,“假溜”成了当今扬中人对知了名称的共识。
蠽蟟,拼音为jiéliáo,汉典上的解释是一种蝉的别名。在古代,知了还有好几种名字:“蟭蟟” (读音jiāoliáo)、蛣蟟(jieliáo)或蠽蟧(jiéláo)。在宋代的一些诗文和书籍中,就已经将蝉称之为蟭蟟了。
自古以来,一些古汉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不同,稍有变化,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将“蠽蟟”和“蟭蟟”连说几遍,自然就成为“假溜”“借柳”的读音了。小时候,我们滨江一带,常常将“知了”读成三个字:jìléi zì(子),与蠽蟟、蛣蟟或蟭蟟的发音几乎一致了。在一江之隔的泰州、泰兴等地,其读音与汉典上“蠽蟟”的读音也十分相近。
至于知了与烧饼怎么扯上了关系,还真有一段渊源。
“蠽蟟”虽然是昆虫,但在许多地方还是一道美食,河南、山东等地百姓更是喜欢食用“蠽蟟”,河南等地如今仍然有“蠽蟟”烧饼。扬中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从许多人家的家谱中,我们可以发现,扬中的先民们大都从遥远的中原、齐鲁大地等地辗转、迁徙而来,他们将故乡的美食、饮食习惯、制作工艺等带至扬中,也很正常。
无独有偶,在著名的烧饼之乡——与扬中一江之隔的泰兴黄桥镇,也有一种特产:蠽蟟烧饼,做法与涨烧饼(酵的烧饼)一样,不同的是涨烧饼是实心的,而蠽蟟烧饼则多了以蠽蟟为原材料的馅。在烧饼出锅后,沿着边子剪出一个大口子,将洗净、沥干、油煠过的蠽蟟夹进去,外皮金黄、油光光,品尝起来既有烧饼的松软,又有蠽蟟的肉香,实在是一种美味。
泰兴的这种蠽蟟烧饼,我没有品尝过,但“假溜”(蠽蟟)我吃了几回。去年,我去邳州接新娘子,女孩子家办酒,上了一道当地名菜:油炸爬叉,让我惊喜不已、大快朵颐。知了在山东、徐州等地称之为爬叉,其制作过程与油煠大虾类似,肉质没有虾多,味道也没有虾子鲜美。在扬中江洲南路南园菜场地段,有一家山东人开的饭店,就有油炸爬叉这道菜。
还是回到正题,正因为泰兴有着制作蠽蟟烧饼的传统,扬中在成洲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属于泰兴等地管辖,因而泰兴人到太平洲开烧饼店,抑或洲民去泰兴拜师学艺,以致“假溜”(蠽蟟)烧饼在扬中当地流传,是正常不过的事了。黄桥以及扬中的蠽蟟烧饼,究竟是何人首创、始于何时?已经无从知晓,也没有资料可以佐证。
扬中“假溜”烧饼,又称酵的烧饼,与泰兴、泰州等地的涨烧饼一个做法。为什么扬中“假溜”烧饼,只有烧饼,没有蠽蟟(假溜)?
我想,可能是蠽蟟烧饼馅的原材料不容易获得,抓起来真的费工费时,且工序繁琐,扬中的先民们索性弃用蠽蟟,制作单一的烧饼,省却了不少精力和时间,保留了蠽蟟烧饼的美名。今天的“假溜”烧饼已经成为扬中特产,是经典的“扬中二十一味”之一。扬中“假溜”烧饼里面虽然没有“蠽蟟”,但它是源自乡土的味蕾记忆,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体现。
姑且还是保留“假溜”以及“假溜”烧饼的说法吧,大家都说惯了!下次,当你拿起一块“假溜”烧饼,品味它的美味时,不妨也将其背后的故事说与身边的人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