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对大多数人来说,进入了这个人生阶段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享受人生的时节,而75岁的王永才却是邻里眼中“最拼的老人”。13载寒来暑往,4700多个日夜,他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一副不再挺拔的脊梁,扛起了一个历经重创的家庭——半身不遂的儿子、双目失明的妻子、先天性聋哑的孙女,在他“一个都不能丢”的信念里,被护得稳稳当当,活成了彼此的光。
一场车祸掀翻家,他成了“顶梁柱”
十三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正值壮年的儿子不幸半身不遂;妻子因承受不住巨大悲痛,哭坏了双眼;更令人心碎的是,刚出生3天的孙女被诊断出先天性聋哑,连一声“爷爷”都无法对他诉说。接连的厄运像冰雹砸向这个家,王永才没有倒下。他抹掉眼泪,把“顶梁柱”的责任刻进心里:“天塌下来,我得顶着,他们都是我的命。”
从此,他的生活有了精准的“时间表”:每天清晨6点,厨房的灯准时亮起,煮早饭、买小菜,再端到妻子和儿子床前,喂饭、擦嘴,动作熟练得让人心疼;上午9点,是雷打不动的“护理时间”——温热毛巾擦遍儿子全身,再从胳膊到脚踝,一遍遍地按摩、活动关节,一套流程下来近一个小时,无论寒冬酷暑,从未间断;每周三次,他推着轮椅上的儿子去医院做血液透析,风雨里裹紧儿子的外套,天气晴好时,他会推着轮椅上的儿子出门透透气,排解心中的烦闷。
几经变故的小家,被王永才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家里干净点,心里总归亮堂点。”
祖孙俩的“求学路”,他走了八年
随着孙女长大,为了让这个特殊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永才做了个“咬牙的决定”:送孩子去镇江市特教中心读书。这个决定,让他的担子又重了千斤。从家里到镇江的学校,要辗转几路公交,单程就要两个多小时。
每周一清晨,天刚蒙蒙亮,一老一小的身影就出现在站台,王永才牵着孙女的手,踩着露水赶第一班公交;到了星期五,他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上午11点前备好家里的午饭,匆匆赶车到镇江万达广场,再步行至北广场换乘,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
接回孙女时,往往已是傍晚,万家灯火亮起,祖孙俩的身影在公交站台上被拉得很长。“累吗?”记者问他,王永才不善言辞,眼神却很坚毅:“累,但没办法。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家庭比我更困难。”
“他们是我活下去的力量,一个都不能丢”
“老王,给你送来了几个自家菜地里种的南瓜。”“王爷爷,这是社区的一点心意,你务必收下。还有最近又出来了新的助残帮扶政策了……”
由于家中“一户多残”,三跃社区干部始终将王永才家的情况放在心上。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慰问,送来米、油等生活物资,主动帮办残疾补贴申领、医疗费用报销等手续,为这个忙碌的家庭卸下不少事务负担。邻里们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帮忙买菜捎物、临时照看他的妻子儿子、搭把手帮忙烧水、热饭,让他出门时多了一份安心。这些细碎的温暖,成了王永才坚守路上的“及时雨”。
作为荣获镇江好人、第五届扬中市道德模范提名奖的王永才,虽然他的背一年比一年驼了,但他牵着孙女的手依然有力,给儿子擦身的动作依然轻柔。有人问他,支撑这么多年的动力是什么?他朴实地说:“照顾一家人,苦是真的苦,但他们是支撑我活下来的力量,一个都不能丢。”
□ 杨蝶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