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摊主刘俊阁早已开始忙碌起来。揉面、发酵、塑形,一双布满厚茧的手动作娴熟流畅,案板上的老面团散发着淡淡的麦香。从15岁学做馒头至今,这位36岁的河南大姐已在烟火市井中坚守二十年,用一屉屉冒着热气的手工馒头,在扬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刘俊阁与馒头的缘分,始于年少时的生计考量。16岁那年,刚出社会的她为了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跟着师傅系统学习老面馒头制作技艺。“老面馒头的灵魂在‘老面’,得靠时间养,碱水比例更是差一点都不行。”回忆起初学时光,刘俊阁笑着说,为了精准把控发酵时长,她常常凌晨三点就起床观察面团状态,反复练习揉面力度;傍晚五点准时推着小推车出摊,最初在工地旁售卖,靠着实在的用料、劲道的口感和热情的服务,慢慢积累了第一批回头客。后来,为了寻找更稳定的生活,她又辗转多个地方,一路与馒头为伴,也一路在奔波中寻找归属感。
二十年前,刘俊阁从河南许昌来到扬中,这座江南小城的温润包容,让她停下了奔波的脚步。“第一次在扬中摆摊,就有阿姨主动跟我说‘姑娘,你这馒头好吃,以后常来’,心里特别暖。”为了更贴合扬中人偏清淡、喜微甜的口味,她没少花心思:摆摊时主动和顾客聊天,记下大家对甜度、口感的偏好,回家后反复调整配方。起初她只卖招牌纯老面馒头和自制米酒,后来逐渐研发出外皮酥脆、内馅甜而不腻的老北京芝麻饼;软糯带清蜜香的蜂蜜红糖水糕,特意减了糖量;还有奶香浓郁却不腻口的牛奶包、紫薯泥细腻绵密的紫薯包、带着江南气息的桂花糕、蓬松暄软的红糖发糕,连咸香适口的葱花饼、酒酿大饼、花卷,也调整了油盐比例。十余种品类涵盖咸甜口味,精准契合了扬中市民的味蕾。
如今,每天傍晚五点,刘俊阁的馒头摊前总会排起长队。市民李丽娟是常客,几乎每天都来买:“刘大姐的馒头吃着放心,都是她亲手做的,麦香味特别浓,价格也实惠,有时候我还会帮邻居带几份。”不少年轻顾客为了方便回购,当场添加刘俊阁的微信,还有人被她的手艺打动,主动询问能否拜师学艺。面对大家的认可,刘俊阁干脆收了徒弟,把老面馒头的制作诀窍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好手艺得有人传,也希望更多人能吃到正宗的手工馒头。”
二十年与馒头相伴,刘俊阁的手上磨出了厚茧,却也在扬中收获了满满的归属感。谈及未来,她眼中满是期待:“现在摆摊虽安稳,但还是想在扬中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馒头店,把招牌立起来,真正在这里扎下根,让更多人吃到我做的馒头。”暮色中,热腾腾的馒头刚出锅,白雾缭绕间,那股麦香混杂着烟火气,既是刘俊阁谋生的底气,也是她在异乡扎根的温暖印记。
□ 王萍 薛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