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永平
西来桥,原名“中心沙”,四面环江,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自清乾隆年间移民围圩造田、创建家园至今,已有260多年。在这片土地上,“耕读传家”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心沙人心中,兴学重教的薪火从未熄灭,代代相传,成就了西来桥教育的辉煌篇章,也书写了惠泽百家、福泽千秋的壮丽史诗。
私塾萌芽:启蒙心智,点亮希望之光 移民拓荒之初,这座小岛尚未有学堂,孩子们求学无门,但中心沙人深知“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孩子的教育刻不容缓。于是,他们不依赖官府,凭借自己的力量办起了私塾。清道光年间(1821~1850),秀才梅先春率先在家中(今北胜村)办起私塾,点燃了私塾的火种。在他的引领下,办学热潮如春风拂过大地,悄然兴起。朱晓春、范邦桢等人纷纷效仿,相继设塾。从清末到民国,中心沙上至泡子档下到八九匡,几乎每个圩埭都传出了朗朗书声,私塾遍地开花。
据统计,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中心沙有私塾30多所,塾师51人。其中,太平圩、十圩、十四圩、中坝桥、修补圩、小新圩、荷叶圩、蒋家沙、丹阳圩、武进圩、八匡圩等地的私塾,以其良好的教学质量而声名远扬。塾师梅先春、朱会芳、吴俊、侯伯、印操、张圣坤、陆锦源、赵良翼、范邦桢、朱晓春、冯银生、印德林、范朝栋、林培芝、林培蓝、吴振海等,他们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深受群众爱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子。
私塾不收取束修(学费),家长只需供饭或交粮。塾师们教学认真,要求严格,不仅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更注重向他们灌输做人的道理。孩子们经过3、4年的学习,多数因家境贫寒而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家境稍好的家庭会选择让孩子继续深造,有的孩子考上了秀才,有的则外出读初、高中,如印继善(烈士印世庸之父)、印宏绶(印权)在省立南京中学高中毕业。即便那些没有继续深造的孩子,也因在私塾中接受了基本的教育,能够识字断文、写信、记账,为日常生活和劳作提供了便利,深受百姓欢迎。
公学兴起:奠基未来,培育栋梁之才
民国17年(1928),中心沙迎来了教育史上的重要时刻,第一所公立学校“武进县福星洲公立初级小学”在西来桥东街拔地而起。校舍虽简陋,却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求学梦想,设有两个复试班。1930年8月,李范担任校长,他与教员陆基、施德、王绍文4人一起,为93名学生开启了知识的大门。
抗战时期,地下中共党员陈克天受组织指派到此任教,他以学校为阵地,秘密开展抗日活动,先后发展了教师印德西、张圣中、冯银生、冯兰生,学生戴洵、朱文涵等为中共党员,为抗日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解放后,国家对旧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足上齐课程。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让家长们看到了学校教育的益处,纷纷希望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
解放初,人民政府接管了中心沙的全部小学与私塾。1949年秋,扬中县文教局将西来大庙改建为“扬中县立西来桥小学校”(后更名为“扬中县西来中心小学”),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仍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中心沙掀起了一场建校热潮。1949年冬,各村自发出工、出力、出钱、出物,相继建起了安平小学、大兴小学、东来小学、东进小学、南阳小学、南星小学;1950年,小新小学、义渡小学建成;1951年,双三小学成立;1953年,北胜小学也宣告落成。
尽管当时中心沙群众生活困难,但大家齐心协力,用“树木梁、芦芭墙、篾框窗、草顶房”搭建起简陋的校舍,孩子们上学时自带桌凳。这些学校虽条件简陋,但为孩子们提供了读书的机会,让他们在小学毕业后,能会写会算,在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人成了生产大队、生产队或单位的会计,还有人成为营业员,部分人更是入党当上了干部。那时,老百姓对这些自己办的小学,从心底里感到自豪和喜爱。
1968年秋,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各大队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幸福公社群众的办学热情被彻底点燃。大队敲锣打鼓地接回自己村的老师,没有校舍的则忙着选址建校。1968年底,新华大队拆除了原小新小学,在大队中心地建起了新华小学,先后建起了15间砖瓦房。福星小学下放大队办时,原在幸福中心校读书的学生全部回到自己大队,人数一下子增加了100多人。大队先后新建了12间砖瓦房作为教室,还添置了教学设备,浇筑了水泥乒乓球台。东来小学下放大队办时,学生数增加到138人,新建校舍12间。
“文革”期间,幸福公社各大队小学正常上课。老师们认真教书,学生们没有荒废学业,毕业后大多顺利升入初中学习,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十分满意。
高考恢复:跃龙门之志,兴教育之举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1978~1979年,幸福公社就有48人考取大专院校,他们随之转为“国家户口”。人们亲眼目睹“读书改变命运”的现实,每个家庭都满怀希望,期待孩子能通过读书跳出农门。不少学生初、高中毕业第一年没考上,毫不气馁,选择复读再考,甚至有人复读四、五年。
西来村有两个学生复读三年,离录取线还差几十分,家长原本打算让他们放弃复读,去厂里做工挣钱。但孩子心有不甘,还想再搏一把。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咬咬牙,决定让他们继续复读。结果,这一年孩子们考上了,全家人欢天喜地。
事实证明,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孩子考上大学,家庭面貌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地方教育办得好,培养的人才多,发展就会驶入快车道。西来桥人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学校征地还是捐资,都毫不犹豫,全力支持。
1983年,幸福中学建运动场需要征用西来村第16、17组土地14亩,村民们没有丝毫犹豫,个个同意,村民组长当场签字。同年,为建造教学大楼,采取“教育局拨一点,学校自己出一点,群众捐一点”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镇领导发动西来桥社会各界、个人捐款,资金及时到位。1992~1995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西来中学先后建起了两幢综合教学楼、1个多功能球场,其中西来拆船厂就捐款10000元。
1979~2011年,西来桥镇域学校共征地95.7亩。20世纪80~90年代,西来桥有关企业、部门、个人共捐办学资金200余万元。
在社会各界支持下,1983年西来桥成为“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桌凳、有课本)先进单位,扬中县政府在西来桥召开了现场会。幸福中学获得镇江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幸福中心小学被评为“镇江市模范小学”。
教育投入和收益成正比。恢复高考后,西来中学许多学生考上大学。仅西来村至2022年就有51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9人,博士研究生3人。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虽然小学、初中办学经费都由国家财政负担,但许多家庭为了孩子出人头地,仍倾力投入。
兴学重教,从大处说,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从小处说,惠泽百家、改善民生,改变家庭面貌,意义重大。西来桥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教育的重视和热爱,让这片土地在知识的滋养下,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