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斜照,透过厨房窗户落在周留芳的身上。她正利落地收拾碗筷,轻声念叨:“老头子身体不太好,吃完饭就让他先回屋歇着了。”隔壁房间里,与她相伴多年的丈夫李松青,正透过纱门静静望着妻子的一举一动,目光里满是温情。
周留芳与李松青的缘分,始于青梅竹马。两家仅隔一条小路,距离不足百米,可婚前两人却几乎没有交流。回忆起过往,李松青对定亲后的一次偶遇印象深刻:“那天我和她都要去姚桥买萝卜,回来路上正巧在同一位居民家休息。那时候都已经定亲了,在一个屋子里,她却不跟我说话。我待在屋头,她就躲到后门去,背对着我。”说起这段往事,李松青眼中泛起笑意,身旁的周留芳也看了他一眼,两人不约而同笑出了声。
这份带着羞涩的初见,最终化作了相守一生的承诺。1962年,17岁的周留芳与22岁的李松青喜结连理,从此开启了长达64年的相伴时光。新婚仅十天,李松青便跟着姐夫前往安徽广德做工,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周留芳肩上。“那年我也在大队做工,当时工分只有4角钱,家里主要收入还是得靠他出去做工。”周留芳回忆道。即便如此,她仍凭着惊人的毅力,一边完成大队的工作,一边悉心照料家中老人,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做早饭更是常态,只为赶得上清晨上工。“我坐月子的时候,老头子还专门给我做了好一阵子的早饭呢。”提及这段往事,老两口相视一笑,无需多言,温情已在对视间悄然流淌。
随着时间推移,李松青回到了生产队做工,还趁着空闲半工半读,主动学习医术。他先后参加学习班、外出进修,最终成了一名乡村赤脚医生。“那时候当赤脚医生特别忙,一天24小时随时都可能要去村民家诊治,家里的事全靠她一个人扛。”李松青深知妻子的不易,“真的辛苦她了,还记得孩子上初中那阵,她有时候上完晚班回来,还得赶紧把早饭煮好,看着孩子吃完再送他上学。”
在李松青心中,周留芳是勤劳与善良的代名词。正是有了妻子在家稳固“后方”,他才能毫无牵挂地投入工作,安心为乡邻们服务。六十余载岁月流转,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可这对老夫妻却用一粥一饭的陪伴、一举一动的牵挂,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最动人的模样。
□ 丁冯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