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医生看病耐心,人又贴心,我们就信她!”在三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诊室,76岁的黄金贤一边候诊一边念叨着。下午一点,他就早早来排队,只为挂上张翠萍的号。这位有着28年临床经验的社区副主任医师,不仅是扬中市“321工程”培养对象,更用扎实的医术与滚烫的温情,成了居民心中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社区医院接诊的多是常见病、慢性病,张翠萍却总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患者徐安娣曾因慢性胃炎焦虑不已,在服用自己购入的一堆药物之后,不仅不见好转,还添了严重的失眠。张翠萍接诊时,没有只盯着胃镜报告,而是注意到她紧锁的眉头和颤抖的双手。“您这胃里的毛病不重,倒是心里的结得先解开。”她拉着徐安娣坐下,从子女近况聊到家常琐事,一点点疏导她的焦虑。复诊时,徐安娣的睡眠好了大半,精神头也足了,握着张医生的手反复说:“你不光调了我的药,更解开了我的心病啊!”这样的病例在她的从医经历里不胜枚举,正如她常说的:“社区医生看的不只是病,更得把病人的身子和心思一起照顾到。”
在张翠萍的诊室里,像黄金贤这样的“老粉丝”早已排起了长队。“她调的药我吃着踏实,讲的注意事项也听得懂,对待病人是特别上心。”今年78岁的冯美芳家住西来桥,每月都要倒两趟公交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么多年了,张医生记得我每回的血压、血糖,连我上回说膝盖疼都记着。”冯美芳的话道出了患者对她的信赖。张翠萍与患者的相处,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医患关系。她用心记住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细节,用耐心和细心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让患者在就医时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也让医患之间的关系愈发亲近和睦。
除了坐诊,张翠萍的身影还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作为中华友好团队队长,她始终觉得医生的责任不止于诊室里的诊疗,每月14日和28日的清晨,她总会带着血压仪、血糖仪来到中华村,为村民做慢性病随访。两个小时的忙碌里,她熟练地为老人们量血压、测血糖,细致调整用药方案,反复叮嘱饮食禁忌。谁的血糖最近波动大,谁总忘记按时吃药,她都记得分毫不差,仿佛每个人的健康细节都刻在了心里。
巡诊时间到了,张翠萍拿起病历夹走向住院区,病房里立刻传来此起彼伏的招呼声:“张医生来啦!”她笑着回应,俯身为床榻上的老人掖了掖被角,轻声询问夜里的睡眠情况。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身上,映着白大褂上淡淡的药味——这是她28年从医路的味道,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在社区与居民之间,架起了一座长流不息的健康桥。
□ 薛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