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9点,在市检察院驻所检察室的办公区,95后朱彬正坐在电脑前,逐一核对着在押人员信息。当发现一名在押人员羁押期限即将届满,他立刻将该人员纳入“羁押期限预警”名单进行重点关注,谨防出现超期羁押问题。
入职3年来,朱彬始终扎根刑事执行一线,以“不放过一个细节”的细致和“不遗漏一个流程”的严谨,用一次次精准监督堵住程序漏洞,用一遍遍耐心回访化解实际难题,为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筑牢坚实防线。
“刑事执行检察跟公诉、侦监等检察业务不太一样,我们的核心是‘监督’——既要促进监管部门严格依法履职,也要维护在押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的合法权益,最终守住法律权威和司法公信的底线。”朱彬向记者解释,他日常负责的工作涵盖驻所检察、社区矫正检察、财产刑执行检察、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检察等监督业务。“刚入职时,我以为在检察院工作内容多是在法庭上唇枪舌剑,没想到刑事执行检察更多是‘沉静’的:在高墙内核对台账、在档案堆里查找线索、在乡村路上回访矫正对象,每一步都连着司法公正的‘最后一环’。”
刑事执行检察的“沉静”背后,是对专业能力的高要求。既要对《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法》等法律法规了然于胸,也要摸透司法行政、公安等部门的业务流程,才能做到监督 “不越位、不缺位”。朱彬至今记得,刚入职时师傅闫博跟他说的话:“干我们这行,基本功不扎实,监督就像‘盲人摸象’,要么没抓到重点,要么越界添乱。”这句话,成了他入职以来的“工作信条”。
慢慢的,朱彬逐渐将“打牢基本功” 的要求内化为工作习惯,尤其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时,更彰显了刑事执行检察的“民生温度”。2023年3月,朱彬在与同事开展社区矫正检察时发现,涉企矫正对象因生产经营需要,对外出审批的需求具有普遍性,部分对象还面临“想干事却难外出”的困境。为既不违反监管规定,又能保障企业正常运转,朱彬和同事迅速开展实地调研,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参与起草了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合理外出的适用情形、审批时限与监管措施。该办法实施当年,就帮助130余人次涉企矫正对象顺利外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三年来,朱彬不仅养成了 “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回音”的严谨作风,更锤炼出主动破解难题的真本领。2022年至今,他协助办理各类刑事执行检察案件94件,累计参与巡回检察 8次;2024年,他在镇江市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中斩获优秀奖,随后代表镇江征战全省竞赛,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最终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朱彬说,最近一次回访工作的经历,让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7月,朱彬和同事们摸排在押人员信息时,发现小微企业主李某因醉驾羁押后,企业面临原材料断供、订单流失等倒闭危机。经过研判后,依据《刑法》第四十三条,启动了专项核查监督程序,8月9 日,李某获批准离所1天,在动态管控下处理事务,成功签订 20余万元合同、支付30万元货款并完成企业认证,企业得以重回正轨。
“看到李某企业恢复正常运转、工人们不用失业,我突然明白,刑事执行检察的‘沉静’不是默默无闻,而是用我们的专业,在法律规定和民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司法既有力度,也有温度。”朱彬说。
谈及未来工作,这个95后说:“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虽然不为人们所熟知,却是司法公正不可或缺的守护者。我会继续扎根一线,把这份守护司法公正的责任,稳稳扛下去。”
□ 赵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