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几年前,老利民市场里,修鞋摊位是道常见的风景——十几个修鞋匠的摊位一字排开,每处都支着老式手摇补鞋机,旁边摆着小马扎,一个木质小箱里塞满钳子、锤子、剪刀、锉刀、胶水等工具。修鞋匠们总忙不停,修补着鞋子、包包,手起手落间都是活儿。以前人们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不高,勤俭节约的美德深入人心。家里什么东西坏了,首先想到的是修补而不是扔掉。
如今,在小岛,像这样的修鞋摊已难寻踪迹。修鞋匠们被安置进了利民疏导点,几平方米的小店面取代了路边摊,却也把那些工具、机器和大半辈子的营生都收进了这方小天地。疏导点里倒有不少老裁缝,踩缝纫机的“哒哒”声此起彼伏,修鞋匠却不多,仲桂珍师傅便是其中之一。
刚走到仲师傅的摊位前,就见她正给一双黑色皮鞋换底。她左手稳稳按住鞋面,右手捏着小凿子轻轻剔掉旧鞋底残留的胶,动作慢却利落,没几下就把黏得紧实的旧底剔得干干净净。接着她从旁边架子上挑了块新鞋底,把新鞋底比在鞋上量了量,一锤一凿间,就把新鞋底给换好了。旁边架子上,不同料子的鞋底、鞋跟和五金配件摆得整齐。来修鞋的人不算多,但每来一位顾客,仲师傅脸上总会浮现非常有亲和力的笑容。“修鞋是慢工出细活的手艺,鞋子修好了,走得才踏实。”她说。
时代在变,仲桂珍的手艺和初心却没改。
今年63岁的她,和爱人守着这修鞋摊已有36年。修鞋前,她一家都是做鞋的,“那时候做的鞋结实耐穿,可款式跟不上潮流,做了十来年也就不做了,后来就跟爱人一起修鞋。”她回忆道,没进利民疏导点时,他们都在路边摆摊,“十几年前修鞋生意不错,虽说价格低,但来修的人多,那时候一排能坐十几个修鞋匠,家家生意都红火。”可随着大家消费观念变了,更多人追时尚、看款式,鞋子这类消耗品,不少还没穿旧就被淘汰,修鞋生意大不如前。“来修鞋的人越来越少啦!”仲桂珍轻声说,“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舍不得扔,就拿来修修再穿;年轻人来修的,大多是价格高的鞋,扔了可惜才送来。”
可再难,她和爱人也没想着撤摊。每天早上七点多来开门,把工具摆出来,傍晚收摊时把卫生打扫好,这日子过了三十多年,早就成了习惯。只是偶尔闲下来,看着空荡荡的疏导点,她会叹口气——最让她揪心的,是这手艺没人接了。“没人愿意学这手艺咯,恐怕我们这些老修鞋匠,就是最后一代了。”
□ 邹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