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老同学十年聚会有怀 下一条:妙喻取譬 切中肯綮
知了的故事
  2025-08-15

  

□ 陆尊

烈日炎炎下,骑行在扬中大道上,两旁景观树上的蝉发出连绵不绝的刺耳叫音,相比下汽车的喇叭声都微弱了。

“蝉”即知了,范选华先生在《趣说“借柳”》一文中称为“借柳”,音同扬中话“甲嘞”。蝉借柳而生、借柳而长、借柳而鸣、借柳而繁衍生息,正所谓“无蝉不夏、无柳不蝉”。张强先生也考证过蝉的扬中读音,他说蝉并不只单单依附在柳树上,杨树、水杉木、果树等树木也是它们的栖息场所,知了有一个古称谓:蠽蟟,拼音jié liáo,为什么扬中等地将知了说成“假溜”“借柳”或“截柳”,估计是因为知了的真正名称“蠽蟟”两字实在是难记、难写。久而久之,就以同音字或者读音相近的字替代了。

其实以我对“蝉”的认知,在扬中就两个品种:黑色的一种约6公分长,古称蚱蝉,扬中话确实读jialei,至于怎么写,因为自古以来方言土语就没有统一文字,两位老师考证均有一定道理。另一种淡绿色,约3公分长,扬中话读“鸡雷子”,古称蟪蛄,声音小且柔和。无论音量大小,它们都拼尽全力,声嘶力竭,一刻也不愿停歇。它们是在歌唱夏天吗?是因为夏天给了它们生命,还是它们生命最后的怒放?

童年跟着国胜同学用手电去挖蝉蛹, 也许是它背上驼了一块,扬中人就称“假溜驼驼”。一般是晚上,手拿电筒,看到小树上有暗褐色的未脱壳的蝉蛹,六只细小的爪子紧紧地扒着树面。得赶巧,那是蝉蛹一生中从地下蛰伏四年到树上脱壳前仅有的几晚,所以找不了几只,更多的是空壳,积少成多拣了不少。那是一味中药,名为:蝉蜕,具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明目、止痉等功效,三茅街上华康药店收购。只是空壳实在没重量,几百只也就卖了几毛钱,仅够去换糖摊子换几块“麦芽糖”解解馋。树林中“火蛇练”时常出没,暗褐色身体上一抹红常令人做恶梦,被吓了几回就心有忌惮不敢去了。多数是在清晨和傍晚去林下找洞,平坦潮湿的地面,要找到里面有活的“假溜驼驼”洞,那就要有相当的水平了。

网上忆蝉的文章很多,没真实体验过的绝对写不出捉捕细节:地面有无数密密麻麻的洞,大多是蝉已从洞里爬出后留下的死洞,先要寻找有6毫米左右的不规则洞口,用手指头一捅,立即现出老拇指大小的洞,用根茅草插进去观察有无动静,一动即证明有货,换根细树枝枝捅几下,一般会顺着爬上来,等不及就暴力用铁锹挖开,从泥土中翻出。回去搪瓷缸中得放几片树叶,养几天等待着它们的脱壳。

捉回来的 “假溜驼驼”,过了两天,看到它背部微裂,晚上就放到夏布帐子里,睡在床上慢慢看,一会儿,其头缓缓露出,双翼及六足亦次第而出。须臾间,它借蜕皮液之力伸展蝉衣,其色青翠欲滴,透明如玉,蝉浑身湿漉漉的,忽然间,帐子被流出的黑色液体染出巴掌大小的墨块,它静静地趴在壳上,一动不动,仿佛在享受着新生的喜悦。

第二天一早,母亲拆下蚊帐,用肥皂怎么也洗不净这种黑色蜕皮液,留下了永久的墨痕。那是那年夏天我被揍的最疼的一次,虽受了皮肉之苦,总算也有收获,观察到了金蝉脱壳的过程,想它在地下蛰伏数载,方得一朝破土,生命仅仅一个夏天即告终结,其经历了的蜕变与超越,何尝不是人生之写照?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趟人生经历中,没有辜负生活,活出生活应该拥有的宽阔、宽松的态度。

夏天走在树下,时常总感觉有水洒在头上,抬头一看,没有下雨也没有空调外机,这种情况多半是遇到了树上的蝉在“撒尿”,这种“尿如雨下”的情景,其实大可不必在意,蝉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汁液进入蝉的体内后,蝉会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氨基酸,剩余的液体就会排出体外,虽为污物,倒也纯净。

童年其实最快乐的事情还是“拍假溜”,儿时眼尖,十米开外的树叶中能见到伏于树上的蝉,各种捕捉方法均试过:将面粉柔粘成团放于竹梢,好处是体积小,不易被蝉发现,坏处是接触面小不易捉,且蝉翅沾上面筋不易弄净;竹梢绑个铅丝环,在老文化馆墙旮旯绕上多圈“罗罗网”,套了一只网就坏了,还得到处找蜘蛛结的网;用的最多的还是透明塑料袋,网袋更好,只是买不到正巧大小的,循声看到树上爬着的“假溜”,一套就成了袋中之物,它们奋力地拍打着翅膀,把塑料袋拍得“啪啪”直响。回来掐头去尾,仅留背上驼着的一块肉,在煤炉上一烤,香飘四溢,洒上点椒盐,满足了儿时的口舌之欲。

傍晚的绿荫下,人们摇着芭蕉扇,清风习习,蝉声缭绕,一碗炒米茶搭着“茄腚角”,吃着“假溜烧饼”,邻里间拉扯着家长里短,感受夏天的热烈,这是过去扬中人的生活日常。现在大家都躲进了空调间,双层的中空玻璃窗,完全隔绝了外面的蝉鸣,这又是一种生活状态,但似乎少了些许什么。

从庄子笔下的“蟪蛄不知春秋”到柳永“寒蝉凄切”, 再到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细腻入微地描绘了蝉之形态、神韵、食性,乃至高洁品格。无论蝉是人们认为的“益虫”或者“害虫”,看到蝉在晨光中抖开沾露的翅膀,愿人与它和谐共处,让世界更美好。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03693135
位访问者
本年度:152705289 本月:5229435 今天:968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