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6点,我市新天地广场区域早已“醒透”,一群年龄在50岁以上的“舞者”正跟着音乐舒展手臂;而到了晚上7点多,奥体北广场开始“嗨起来”,一群30~4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挥汗跳着动感的健身操……从舒缓的“广场舞”到上了强度的“健身操”,真正诠释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广场舞”,运动的魅力大抵也在于此。
“30年前,三茅大港边的空地上,南京来的老师教我们跳了第一支广场舞,没想到就坚持到了现在。”作为我市第一批广场舞参与者,老年文艺协会成员李月娥满是感慨。当年她得知有广场舞教学时果断参与,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她便作为“前辈”前往新坝推广,第一天只有20多人参与,第二天就增加到了70多人。
后来,退休后的李月娥依旧与“舞”相伴,加入老年文艺协会后,身兼数职,既负责协会内一支队伍的演出排练,日常又带领着另一支50岁以上广场舞爱好者队伍,她们几乎每天早上6:00~7:00都会在新天地晨练。别看队伍成员都是“大龄舞者”,但大家身体和精神都很“年轻化”,“我们有一位83岁的队员,从30年前就开始跳广场舞了,坚持至今,身体和精神特别好。”李月娥说,除了身体硬朗外,日常大家互相帮助学习,一个个都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日常通过微信群交流日常,“我们像家人一样,轮流带音响、分享旅游纪念品,谁哪天没来跳舞了,或在群里或电话‘寻人’。”
如此好处,也正被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晚上七点半,我市奥体北广场准时传来一阵阵动感的音乐,走近可看见有一大群人正在“热舞”,其中大部分人身着统一T恤,动作整齐划一,还有一部分人则身着各自服饰在后排跟跳,现场氛围十分欢乐。
“我们跳的算是‘健身操’吧,强度稍微有点大,但跳多了也能适应。”记者从领队芳芳(化名)口中获悉,她自己本身喜爱舞蹈运动,最开始只是和十几名共同爱好的人,没想到每天60分钟的“健身舞”,竟意外吸引了一些路人自发“跟跳”,到今年年初时,队伍规模达到了近100人。
随着人数的增加,芳芳咨询了大家的意见,建了个“舞蹈群”,并根据跳舞地点和强度起名为“奥体有氧健身团”。日常,芳芳会在群里发相关的舞蹈视频,每隔一段时间,跳操动作都会更新……高强度的节奏、每日的坚持、简单却不失趣味的动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并“呼朋唤友”前来体验。
“本来每晚都要出来散步的,偶然发现这块有高强度的‘广场舞’,体验了一次后,发现真不错,跳得开心,还能瘦身。”跟跳了一段时间的李女士喊来了身边的朋友、同事、邻里一起体验。类似的“口口相传”和实际的“瘦身效果”下,“奥体有氧健身团”规模越发壮大,群里数字已经接近400人,而每晚到场跳操的人能达到200人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跳操队伍中30~40岁的人群是主力军,其中还有不少男性,“开始还不好意思,跳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体重下降了,最近一称,轻了快20斤。”跟跳了几个月的一位大哥笑着透露,自己不仅瘦了,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提及“火爆的人气”,芳芳表示或许是因为这里没有“必须跳得好”的压力。“不用因为跳得不标准而不好意思跳,一方面我们会主动下来教学,另一方面大家都会关注自己的动作,并不会过度关注其他人。”她说,随着规模的扩大,期间其实有不少平台找到她们对接活动演出,她全部拒绝了,表示就图跳得开心,如果参加活动了,大家难免有心理压力。说及此,芳芳坦然表示,服饰上的统一穿是大家提议、自发的,刚开始是为了促使大家更好地坚持,“穿不穿没关系,大家想来跳就来,只要自己开心,坚持动起来就好。”于是每晚的奥体北广场上,统一着装的“正规军”和五颜六色的“自由军”混搭在一起,反倒成了一道亮眼的风景。
从清晨到夜晚,从舒缓到动感,从“50后”到“30后”,如今的“广场舞”早已不只是贴着“年长者标签”的低强度运动。正如李月娥和芳芳都提到的:“运动,不在于动作标不标准,也不在于强度大小,而在于自己是否开心,是否能坚持,坚持运动,总会有收获。”
□ 匡雪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