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30,金色家园护理院的走廊里,护士们正轻声交接工作。这里有6名护士轮班值守,24小时在岗。值白班的李护士攥着记录板走向503房间,准备给84岁的施纪英做下午的常规检查。
“夜班辛苦了,施奶奶上午血压稍高,等下多留意读数。”李护士与刚交完班的夜班护士轻声叮嘱。推门而入
时,施纪英正靠在床头休息,李护士熟练地解开血压计袖带,动作很轻,怕惊扰了老人。一旁的老伴陈加林看得真切:“每天医生护士两趟上门,前阵子她有点咳嗽,没等加重就及时处理了,这份细心真让人踏实。”
医护人员查房时,总把目光落在老人们的细微变化上。施纪英前几天吃饭慢了些,医生当即嘱咐护士加强观察,还调整了软食比例,提前预防吞咽不适。68岁的赵福生也常念叨:“上次医生见我走路晃悠,立马让康复师加了平衡训练,现在走得稳当多了。”
护理院的康复区从早到晚都透着生气。上午有老人扶着栏杆练平衡,下午便换了拨人练抓握。赵福生握着弹力球反复发力,康复师在旁耐心指导:“手指再用点劲,慢慢来不着急。”他咧嘴笑:“一天练两回,左手比以前有力气多了,端杯子都稳当。”
在这里,守护的目光始终延伸至老人每一种细微需求:每隔一段时日,康复大厅便转为检查场域,护理院会邀请专业医生现场评估老人的吞咽能力、肢体功能。那天下午,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康复区,康复师端着卢秀荣老人的测试温水杯,指尖轻轻贴在她的喉颈处,感受着吞咽时肌肉的细微起伏。老人微微仰头、喉头慢慢滚动的样子,连同每一次吞咽的节奏,都被一笔一画记在评估卡上,化作清晰的数据曲线。
从24小时在岗的护士,到盯着细微变化的医护团队,再到专业细致的评估检查,金色家园护理院把医养融合的暖意,藏进了日复一日的守护里。
□ 奚嘉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