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管理痛点堵点多,现代化物业管理难以引入,如何破解?建设社区给出了答案,通过物业管理服务站,将服务阵地前移,将触角延伸到居民日常需求的“最后一米”,让曾经的管理“盲区”变成了社区治理的“样板”。
“我们社区目前总共有商品房小区33个,其中老旧小区有23个。”建设社区党委副书记、物业管理服务站站长姜高祥告诉记者,建设社区地处三茅街道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各个小区的分布也存在着小、散、多的特点,其中最小的老旧小区只有1栋楼6户人家,而最大的有100余户,并且许多小区建设早,房子老旧,综合配套差,存在着停车位紧张、外墙脱落、管道漏水、电瓶车充电难等多种问题。2012年,建设社区决定打造村级物管阵地,正式接管辖区内的商品房小区,为原本缺乏专业管理的老旧小区提供服务。
然而怎么管,怎么管好,却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物管站建成后,建设社区便立马开展人员招聘、器材装配、人员培训,并根据各个小区体量配备工作人员,为各小区提供基本服务。“目前,我们物管站总共有20多个保洁员,负责不同地段的清扫服务。”姜高祥告诉记者,他们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清扫服务,确保小区环境经得起居民检验。
为了打造群众满意的居住环境,物管中心的工作人员们每天至少一次地面清扫,一周至少一次楼道清理,每月都要清理辖区杂物及违规放置的广告牌,每个季度社区集中力量对所有小区环境逐个过堂,做到一个不漏,没有死角。此外,为了让群众少跑腿,还在每个小区建立业主群,居民在群里反映问题,社区干部就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并协助解决。确保了基本环境维护,硬件改造也要提上日程,建设社区序时推进,对各小区车位、绿化、线缆、管网、内外墙等进行改造升级,截至目前,建设社区大部分小区已经改造到位。
如今,曾经的管理“盲区”已蜕变为居民点赞的“幸福样板”,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为社区发展注入力量。“群众诉求无小事,只有腿跑到位,话说到位,事办到位,才能赢得居民信任。”谈起管理背后的秘诀,姜高祥说,就是要坚持遇到问题不推诿,在小区环境治理上坚持常态干、集中干、亲力亲为干。只有掌握了居民的急难愁盼,才能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 杨文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