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十二点,江苏富康食品有限公司的屠宰车间早已响起机器运转的轰鸣声。20岁的张志成穿上厚重的工作服,184厘米的身高让他在流水线旁显得格外突出,只是120斤的体重,很难让人将他与“日均屠宰200头生猪”的高强度工作联系起来。这个出生于2005年的年轻小伙,已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岗位上坚守了一年半。
“人工屠宰开片”是屠宰流程中体力与技巧并存的关键环节,需要在流水线上精准处理分割后的生猪躯体,既要保证效率,又要符合严格的卫生标准。对张志成而言,这意味着每天要重复数百次相似的动作,平均下来,他日均要参与处理200头生猪,临近春节时每日甚至要处理上千头猪。纤瘦的身形里仿佛藏着用不完的能量,从最初面对高强度工作时的手足无措——那时他常因力气不足而跟不上流水线节奏,到如今能熟练应对每一个环节,这份“特殊”的工作,磨掉了他身上的青涩,也淬炼出超乎年龄的耐力与韧性。
“刚开始确实觉得累,手上磨出茧子是常事,有时下班连抬手都费劲。”张志成笑着屈伸手指,指关节处的厚茧在灯光下格外明显,“记得入职第一个月,有次流水线速度突然加快,我手里的刀差点没握紧,当时手心全是汗,后背也湿透了。”他坦言,自己这副“瘦架子”刚来时总被同事打趣“一阵风就能吹倒”,甚至有老师傅私下劝他:“这活儿不适合你,找个轻松点的吧。”
但张志成偏要较这个劲。他悄悄观察老师傅的发力技巧,利用休息时间对着废弃的肉皮练习刀工,甚至在家对着视频琢磨如何用巧劲代替蛮力。“05后不是温室里的花,别人能做的,我凭啥不行?”他扬起下巴,眼里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如今,他的动作又快又稳,分割精度甚至超过了不少资深员工,同事们再也没人提“他撑不住”的话,反而常有人来请教他“省劲的诀窍”。
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个20岁的小伙不仅练就了高效的操作技能,更养成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当被问起每天面对重复的工作会不会觉得枯燥,他摇摇头:“看着经过自己手的产品能安全送到市场,心里挺踏实的。再说,能靠自己双手挣钱,比啥都强。”
在许多同龄人还在校园或探索职业方向时,张志成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青春的另一种可能。他的屠宰场日记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记录着一个年轻人在平凡岗位上的成长与担当——那些凌晨的星光、车间的汗水,以及每一次完成工作后的踏实感,共同构成了他对“青春答案”的独特书写。
如今,这个身形高挑却清瘦的05后小伙,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流水线上,用沉稳的动作和专注的眼神,继续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新一代年轻人的奋斗故事。
□ 薛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