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德村北三十组的一处庭院里,61岁的冷纪年正手握水枪穿行在花木间。阳光掠过老榆树的枝丫,给池子里游动的锦鲤镀上一层金鳞,假山瀑布的水声潺潺,与蔷薇花墙上蜜蜂的嗡鸣交织成曲。这位深耕土建行业多年的工程管理者,用14年光阴在自家庭院里,构筑起钢筋水泥世界之外的诗意栖居。
每天清晨,冷纪年的庭院必修课便准时开始,只见他熟练地拿起高压水枪,拧开水龙头后便开始给植物依次浇水。“一定要注意把水浇透,特别是温度高水分蒸发得快,更要勤快。”他熟知每株植物的脾性,“就像管理工程队,每种苗木都有自己的‘施工手册’。”在工地指挥千军万马的管理者,在庭院里成了侍弄草木的“花匠老冷”,两种身份在晨昏交替中自然切换。
2011年,冷纪年着手设计自家庭院时,就打定主意要把工程管理的严谨与园林艺术的灵韵结合起来。“我本身就是做土建工程的,有一定的建造基础,身边还有许多懂园林的朋友,经过多方取经、陆续添置绿植景观,才有了如今的样子。”
只见院中十余种苗木的栽种颇费心思:池边的石榴与芍药错落地栽,春日红芍灼灼,夏季石榴燃火;墙角那株老榆树是众多花木中的“元老”,亭亭如盖遮蔽着一方天地。
最见功夫的是庭院一侧的假山造景。冷纪年告诉记者,假山上的石块都是他亲自挑选并让工匠依照古法堆叠,引水管道藏在石缝间,形成三叠瀑布。“水不在深,有活则灵。”他指着假山下的锦鲤池解释,必须定期清理池底的残饵和粪便,尤其是投喂点及水流死角,并且池里的水要每月一换,既保证水质,又留住了微生物群落。这些年配种繁育出的小鱼留在池中,大大小小形成“祖孙同游”的景致,“现在池子里共有四十余尾锦鲤,给院子添了一抹灵动生趣。”冷纪年说。
在冷纪年看来,庭院不是孤芳自赏的盆景,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介质——就像他在后院里摆放的秋千架,既是亲友来访、生活闲暇时的放松景致,也是他对钢筋水泥时代的温柔回应。这个曾在图纸上勾勒线条的工程管理者,最终在草木荣枯、鱼水相亲中,找到了比钢筋水泥更永恒的建筑哲学:最好的设计,永远是让生命自在生长。
□ 冷旭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