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文苑 |
|
|
|
|
□ 钱吕军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扬中卫生事业状况,《扬中县志》仅寥寥数语,“扬中县建置前,无医药卫生机构;建置后,较长时间内亦仅有少数民间医生,个人挂牌或走村串户行诊。直至民国24年(1935),始有私人在天后宫镇开设的遂生医院1所,医护人员3人,病床5张”。另外,在“机构设置”中提及,“解放前,国民党县政府未设置专门卫生管理机构,卫生工作由第一科兼管”;在“医疗”中提及,“解放前,县内的中、西医均为私人开业行医。民国35年(1946),三茅镇设民办官管卫生院……医护人员3人,设备简陋……只有听诊器、体温计、注射器等简单器具”。
近期,扬中博物馆陆尊研究员传给我一批民国时期有关扬中的报刊、文牍史料(电子版)。其中数份是涉及扬中公共卫生的,为我们窥见民国时期扬中卫生事业的真面貌提供了孔道。
从民国三十六年(1947)江苏省卫生处发给扬中县政府的一则训令看,民国时期的扬中卫生事业是极其落后的。该训令指出,“该县卫生院仅租用民房两间,布置亦欠整洁,殊不适用。复查该院系一卫生所之组织,按照规定编制,有员额四人。现该院除院长外,医师一人,护士二人,事务员一人。经核实,该院事人员资历均与规定不合,各项设备亦属简陋异常。工作方面,除每日门诊病人十余人及开始种痘外,余无成绩表现。据此,查该院房屋狭隘,设备简陋,医事人员又少,资历且多不合,工作难展,自无以表现,合令切实整顿……”不难看出,训令所述,从设施设备、人员资质到日常诊疗、工作成效,不仅与《扬中县志》有关内容相印证,而且更为具体详实。
那么,民国时期扬中卫生事业为何如此简陋?是因为扬中的百姓没有求医问药的需要吗?1934年,受江苏省农行指派赴扬中进行调查指导的陶润金,在其《扬中农村社会概览》调查中写道:“(扬中)乡民疾病多不延医治疗,但知拈香祷告。”因为医疗资源匮乏,扬中的百姓请不到也请不起医生诊疗,只能通过“拈香祷告”以祈慰藉。
面对重大疫情,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民国三十五年(1946)九月十四日的 《新闻报》上,刊载了一则题为“扬中县时疫严重”的新闻。文中写道,“扬中县近来时疫严重,一小时内连死六人,以致陷入恐怖状态……缺乏西药,希苏省政府速派卫生人员前往扑灭,乡民幸甚”。笔者查了《扬中县志》,并无此次疫情发生及结果的记载。新闻中提及的“希苏省政府速派卫生人员前往扑灭”的诉求,有没有得到回应,也不得而知。《扬中县志》“民国35年(1946)”条目下记载,“是年,私人集资在三茅镇开设民办官管的扬中县县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3人,病床2张”。但据《扬中县志》所载,其“主要任务是为当时政府检验壮丁的健康状况和勘验刑事伤亡案件”。至于县卫生院开设与当年的疫情发生是否有关,就无从知晓了。
既然卫生事业与民众性命攸关,为何民国时期的扬中卫生事业竟是如此落后呢?笔者以为,除了政治黑暗、人才缺失外,经济贫困大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扬中经济的窘迫可以从一份民国时期的《江苏各县收款调查表 (扬中县)》(大概是1917年的统计表,笔者注)上看出来,其征收款项不可谓不庞杂,包括“芦课附税”“杂捐附税”“渔课蔴膠税附税”“田房契税附税”“碾捐”“鱼肉捐”“丝茧捐”“典捐”“警察捐”“田亩捐”“江面船照捐”“屠宰带征学捐”“手数料”等十多项;开征日期不可谓不早,从民国元年(1912年,笔者注)至民国三、四年不等;但征收金额却很有限,以1915年为例,多的如“芦课附税”有4079元,少的如 “渔课蔴膠税附税”只有3元,据笔者统计,该年征收总额约为七千元。
曾于 1929年 4月至1931年4月,担任扬中县长的徐祖绳在其《扬中县县政概览》一文中,以十七年度(即民国十七年,1928,笔者注)”预算为例,指出“正省各税,合计收二万三千二百二十五元;而支出有四万六千五十八元之多,收支不敷情形,概可想见”。在所有支出项目中,笔者未发现有卫生事项。
徐祖绳的前任,于1928年8月至1929年4月曾短暂担任过扬中县长的郭泌,倒是在其所作的《扬中县政府十七年十二月政治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卫生事项”。不过所谓的“卫生事项”,只是组织县政府职员和公安队队兵搞了“大扫除运动”,成效为“共扫得污秽十三担,运往僻地倾弃”,仅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