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扬中 |
 |
|
 |
滚动播报 |
|
 |
头条新闻 |
|
 |
扬中要闻 |
|
 |
综合新闻 |
|
 |
社会民生 |
|
 |
热线 |
|
 |
江洲论坛 |
|
 |
公告公示 |
|
 |
专题特稿 |
|
 |
影像扬中 |
|
 |
视听在线 |
|
 |
图闻扬中 |
|
 |
文苑 |
|
 |
健康 |
|
 |
关注 |
|
 |
风采 |
|
 |
媒眼看扬中 |
|
|
 |
|
|
 |
综合新闻 |
|
|
|
硬核工程夯基础 科技赋能强实力 精细守护筑防线 |
市水利局解锁水安全独家“密码” |
|
蒋春梅 2025-04-16 |
|
本报讯 连日来,位于八桥镇长胜村的长江堤防应急治理一期工程现场,挖掘机来回穿梭、工人们正抢抓时机,开展围堰填筑、堤防开挖及打桩工作,按下施工“快进键”。
水利项目建设是夯实水安全根基的关键,身为前沿阵地的长江堤防应急治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涵盖13.46公里堤防土方的拓宽加固,17座病险建筑物的翻建改造,目前,各施工环节紧密衔接、有序铺开,力争汛期来临前筑牢“安全线”。
与此同时,其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也在 “争春提速”。在长江扬中河段二期(应急治理)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对不稳定岸段开展水下地形扫测和陆上坎边线测量;团结港闸站续建工程已完成通水验收,后续施工稳步推进;虹桥支港提升改造工程现场也是一派繁忙,改造后不仅能改善4000余亩农田的灌溉排涝条件,还将大幅提升周边村民的生活环境。
“以前人工巡查又累又不全面,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隐患都无所遁形。”参与汛前检查的工作人员田乐感慨道。
在江边,记者亲眼见证了汛前检查中的高科技 “神器”大显身手。一艘装备多波束测深系统的专业测量船如同水下“侦察兵”,通过多波束扫测记录DTM点,经过加密格网点处理,与横断面地形特征精准匹配,将复杂的河床地貌真实还原。不一会儿,一份测图成果就新鲜出炉,让原本神秘的河床状况一览无余。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操控的无人机也腾空而起,展开了对环岛区域的空中巡查,以往人工巡查难以抵达的地方,在无人机的镜头下毫无保留。
“水下地形监测深入江底,获取了精准的河床数据;无人机航拍则从高空俯瞰,掌握了宏观地形信息。”市水利局于建兵介绍说,它们的数据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全方位助力工作人员掌握汛前地形地貌,有效弥补了人工监测在数据完整性与互补性上的不足,为防汛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筑牢水安全“智慧堤坝”。
“这些数据就像水源地的健康密码,时刻提醒我们源水的状态,有了它,我们对源水水质心里更有底。”在水质预警监测站内,工作人员石涛指着监控设备告诉记者,作为保障水源安全的“前哨”,水质预警监测站内设备24小时自动监测109个水质指标,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源水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达标率始终维持在100%。
除了高科技监测,我市在饮用水源地管理上还打出了“组合拳”,沿着长江岸线,清晰的界碑、标识牌和警示牌划分出不同的保护区域,明确各个区域的管控要求。
“我们每天都会进行人工巡查,结合省级网络平台的实时监控的反馈信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守护。”正在监控中心进行实时监控的值班人员黄振兴说,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刻通知现场巡查人员前往核实处理,消除安全隐患。 (蒋春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