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 下一条:江城子·梦少年
扬中鱼文化杂谈
陆尊   2025-03-07

  □ 陆尊 年前有幸陪同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美食家赵珩先生游焦山访瘞鹤铭、赴丹阳观齐梁石刻,回江岛品河豚美食。 赵先生一头白发银丝,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芒,仿佛是岁月赋予的诗篇,诉说着悠悠往事,他身体微微发福,拄拐前行,却仍精神矍铄。扬中博物馆 “近现代名人墨迹展区”,因有徐俊先生捐赠的赵守俨与赵珩父子书法真迹,作者简介有本赵先生著的《老饕漫笔》。读到书中他自述饕餮本为人所不齿的“好吃鬼”,但苏轼却曾以之自居,并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直至现代的梁实秋、王世襄、汪曾祺以及赵先生等一众 “老饕”,遂成追逐饮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 与赵先生同行数日,听他口述十多年前其四下扬中进行考察,并绘声绘色讲起当年在扬中长顺河豚馆品鉴野生河豚与食河豚子的往事,既有些风趣又惊心动魄。 春暖花开又一春,又到了每年品食河豚最好的季节,接下来的数月,中外食客会齐聚扬中岛尽享这天下美味,“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一朝食得河豚鱼,终身不念天下鱼”。 长江渔业大保护,十年禁捕已到了第五年,江中的鱼类资源得到了很好的恢复。现如今,“江之源”等处人工养殖的河豚、刀鱼与鲥鱼,各路烹饪大师们,同样能做出扬中话“打嘴巴子都不丢”的绝味美食。 过去有几句俗语:家有千担谷,不吃鱼搭粥。后面又有一句:吃了鱼搭粥,卖田拆瓦屋。儿时不理解这几句俗语的真正意义。只是自顾想道:扬中岛四面环江,港河沟 纵横交错,小鱼小虾随处可见,红烧盆小杂鱼,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常小菜。其实不吃鱼搭粥的真正原因,皆因昔时小岛贫脊,口粮紧张,而红烧小鱼实在鲜美,总能多吃几碗粥,鱼易得,而粮食精贵,普通家庭如何承受得起。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口粮不再限量,人们更关心的是吃多了油腻及“三高”问题,鱼搭粥更是成为日常。 今年国内外宾客来扬中品尝美食,除了可参观“扬中博物馆”与“陈履生博物馆群”,了解本地历史文化与竹编、汉画、书画之外,又多了一处“鱼文化博物馆”可供游览。 其位于扬中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内,北临长江干流,大江风貌一览无余。由扬中农业农村局主办,陈履生先生负责设计、策展并提供了藏品,可更深入地了解鱼文化内涵。 近年生态环境的改善,尤其是长江鱼类的增加,为扬中湿地鸟类提供了大量食物,阳光洒落,芦苇轻摇,日落下的白鹭、东方白鹳、天鹅等成了这画面中最美的风景线。 往年食客们慕名来小岛,几乎都是“一日游”。现在八桥利民村江花湾依托枕水望江、依江筑埭的风貌特色,深挖河豚文化和渔耕文化,以河豚为设计理念,为游客打造舒适、宁静且独具地域文化魅力的民宿群,用河豚文化解读新时代乡村,让游客参与豚岛江村的理想乡村生活。还有福源长寿园、营房国字圩、友好宽心圩等特色鲜明的景点,给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相信未来的岛城,定会更深入的挖掘扬中鱼文化,增加旅游资源与夜生活,使小岛真正成为 “吃了不想走”“年年都想来”的美食旅游圣地。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56182107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08283296 本月:4633526 今天:392862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